“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去成都旅游,就不能不去都江堰。单位组织旅游,使我能够在十年后再一次有机会去看看都江堰。
住在成都的酒店,早起出门后,太阳并不惹眼,空气湿湿润润的,干净极了。不同于大西北夏天的燥热,成都的夏天竟也是清凉湿润的。
乘坐大巴车在干净的城市中穿行,车窗外过往的车辆也都新新亮亮地,远近的楼房也都干净得像水洗过一样。城外的农田里更是不见一点黄土,稻田、果树,各样的庄稼在田地里狠劲地疯长着,远望去,一团团的浓绿装扮着大地,像打翻了绿色颜料的染缸一样。
出城向西北行约半小时,山的轮廓愈来愈清晰了。从灌县古城门前右转,还没顾上细看古城墙的垛口上飘扬着的旗子,就转进了山路。沿着两排大银杏树掺在一起绿廊下的公路前行,就进了山。拐来拐去地盘了几转,就在“二王庙”的广场空地上停了车。
下了车的人都顾不上说话,只去狠命地吸了清新的氧气。有几个妇女挎着小藤筐,放着几只自家种的黄瓜在卖,那瓜鲜脆得像刚从水里捞出的一般。还没缓过神儿,导游就已经组织大家领讲解器进门参观了。
踩着台阶上行,石板小径把人引向了绿草、大树林中,空气更加地湿润了。两边平地上和山崖上长着的绿草,湿湿的,好似在向外滴着水滴。人被各样的绿草和绿树包裹起来,空气清新得直往人鼻孔里钻,吸入五脏六腑,就都要醉了。
如此陶醉地登山也并不累人,不觉间就到了“玉垒阁”步云廊扶梯。刷卡乘梯向山顶移去,如腾云驾雾一般。前面越来越亮,就到了“玉垒阁”下。不用登顶,站在“玉垒阁”的平台上,就可俯视美丽的景色。北面是连绵的群山;南面是一览无余的成都大平原;右边蓝蓝亮亮的几条水域就是闽江,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雾气蒙蒙的,如同仙境一般。那都江堰的景就在山下,登高远眺后,愈发引得游人想去近距离一睹芳容了。
乘扶梯下山,在“二王庙”前拜过了李冰父子的神位,了解了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组织闽江两岸人民修都江堰的丰功伟绩。从“二王庙”下行,听见水声,就到了“安澜桥”边。
这“安澜索桥”原本是竹索桥,后来改成了铁索桥,横架于岷江之上,是中国五大名桥之一,被称为“夫妻桥”“情人桥”。大家都应了这景,相互牵手过桥。有小步前移的,有经验者用罗圈儿腿过桥的,小心翼翼地,不敢分心。也有人在桥中间故意左右摇晃的,一时间大呼小叫地乱作一团。在快乐中过桥、上岸后,随着人流一路向北,向鱼嘴景点奔去。
栏杆外,一处巨大的堰体,像一条大青鱼的头,伸向了闽江中间,这就是“鱼嘴”。巨大的“鱼嘴”把岷江在这里分成了一左一右的两部分。在岷江上利用河心洲的淤滩修建分水工程,将宽阔的岷江河流变窄,使河道由宽浅式变为窄深式,有利于非汛期沱江口的进水,形成了“四六分水、二八排沙,无坝分水、自流灌溉”的景象。
这鱼嘴就是当年李冰父子率人,用竹篓装石,一点点地填装起来,石料的凿取、运送、竹编装填,在那个没有机器设备的年代,全靠人工完成,工程之浩大难以想象。导游告诉我们,对面山上高处的亭台位置,就是当年的指挥中心。站在栏杆处,仿佛还能看见从山下到山上,到处是人,仿佛还能听见万千民工喊着号子大战的场景。
“鱼嘴”形成内、外江中间的长堰为“飞沙堰”,水从“鱼嘴”而入,被自然高低差的“飞沙堰”分流。平缓的水流经大坝流向下游,湍急的带着泥沙的水冲进“宝瓶口”。
在水闸大坝的地方,乘观光电瓶车沿“飞沙堰”去往“宝瓶口”,在绿树、花草景观装扮的堰上行进,公园里处处是美景。参观了历朝历代修堰人的事迹、名人雕像,又参观了广场中间陈列的用来指示淘滩深度的历代的卧铁。从李兵到诸葛亮,到明清,到近代现代,一代代的水利人对“鱼嘴”“飞沙堰”的淘滩维护,见证和伴随着民族兴盛、发展的历史。
听说前面游客排队的地方就是“宝瓶口”,我也赶紧过去排队。比起我十年前来过的“宝瓶口”,这里多了一座廊桥。游人现在可以行走廊桥,站在宝瓶口上方,这是古代所不能达成的。站在廊桥上,看着湍急的水流,在如洪钟般的响声雷动中翻滚而下,似在游船上行进一班。这廊桥听说每夜晚灯光点亮,如金碧辉煌的宫殿一般,桥下的水被打上蓝光,如梦如幻的被称作“蓝眼泪”,但只能下次再看了。
“宝瓶口”就是在老虎崖的地方,硬生生地凿出一道大槽子,这个大槽子,据说当年李冰带人用火烧、水激、裂石的办法,历时八年才成,像一座宝瓶的口子。这洪钟般的水声,不就是当年火烧石的哔啪声和民夫呐喊的号子声。
这一道泄洪口,使岷江的水经“鱼嘴”分流,“飞沙堰”沉沙后,由“宝瓶口”冲出群山,流向下游。“宝瓶口”泄洪,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
出了山门,大家合影留念,仰望山门上“都江堰”三个大字,就越发显得高大了。
回望北面的远山,这山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雪山,雪山水流出大山,经过“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引导,浇灌着成都平原的土地。而红军翻雪山的壮举,却还历历在目。
千百年来我华夏子孙,在这快土土地上,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惊天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