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第4篇 茧子厚了,心才会真正的柔软下来
大致相当于新年愿望,每年,我都尝试挑战一件事物。
指尖磨出茧子,本质上是要摒除不必要的情绪,提升对疼痛的忍受级别。唯有提升这种级别才能进入事物更深处。就像你对刺满不在乎的话,就可以直接伸手摘到玫瑰一样。
心灵也需要一层茧子,对生活中各种细刺保持麻木,以便对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保持敏感,指尖茧子厚了,心却柔软了,更能感知每一个音符的颤动,如是而已。
有人问,怎么看待那些平庸且蛆虫般恶心你的小人?
我说你跟谁斗决定你的层次,我通常是忽略,他在舞动以为背靠大山,志得意满,但你的眼里没有他的存在,你的思想在云端,在更高处,在更有意义的地方。没有回应,不分配注意力,这并不代表着你没看到,仅仅意味着,那只是指间,无生命的死皮中一个死去的细胞。
挨得起刀子就没必要防御,大踏步往前走就是了。
一颗自由心,始终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在自由心之中,蓄满了善意,那是充满生机的生命之泉。保持生命之泉的充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这泉水的来源,就在于创造中,在于和事物的交谈中。心灵所能做的,只是持守,而指尖的茧子,只是必要的护城河。
生活在那里,苦难也在那里,勇敢的伸出柔嫩的指尖去碰那最细的弦,去起泡,去一次次死去活来,磨出茧子,直到生命成为一支世间最美的歌。
第5篇 严格的老师和粗暴的老师
严格并不意味着一副灭绝师太脸,一个严格的老师可能言语是温和的态度,是亲切的,严格的本质是对发展过程的敏感和高效干预。
严格的前提是对学生发展的严重关切与洞察,以及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严格的起点则是对学生的高期待,期待学生不断的挑战并完成似乎不可能之事。在这种期待之下,老师必然要对发展本身进行干预,因为学生往往会畏惧懈怠或逃避,会被另外的刺激但无价值的活动所吸引,会迫于同伴压力转移焦焦点,因此需要指导,协助激励,甚至控制,制止纠正。总而言之,老师要提供必要的反馈,以便使学生不断的回到发展的正道上来,这当然不是指控制每一个细节,而是指控制关键部分。
严格的老师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找到一个概念的掌握,大到整体的学业成就,当然更包括做人做事方面的修炼,这也成就赋予学生以自尊自信,以帮助学生形成内在的向上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能有抵触,有不满,甚至有时爆发冲突。但最终这些反而成了关系的,营养成了发展中有意义的部分。
这样的严格的老师我们称之为教练型老师。
与之相反,有这样两种类型的教师。一是把放任当成自由,结果导致了学生的散漫,甚至威胁到了老师的自尊,这在新教师中尤为常见。二是粗暴是一种无理解的控制或反应模式,不理解学生或不理解也不理解知识,但是通过语言或肢体暴力可以向学生显示权力,从而迫使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来许多粗暴的老师,还自我定义为严格,便也说是为孩子好,实际上这是对教育的严重异化。
严格是一种能力,而粗暴则是一种态度。前者往往既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后者,恰恰是对教育的一种无责任感的简化,是应试时代许多老师的生存术。
在一切朝向严格的修炼中,都包含了责任,专注,坚忍,自律。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也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之路。
第6篇 要警惕读书,可能让你变得虚弱
书籍是用来铸造实践的,但有时候人会在文字的光芒中迷失,如同飞蛾扑火。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本能的追逐安全感,在阅读的时候人是安全的,而真实的生活并不考虑书上怎么写,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你无法把握每一个细节。
这就如同叶公好龙。你回避了风险,你就回避了自由。
直到有一天你忽然就渴望了,无法忍受确定的生活,无法忍受墙上那条龙,而是渴望不断地遭遇到形形色色的越来越厉害的真龙。
在这个过程中,你开始重新渴望阅读,但你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阅读,因为占据你生命重心的不是书上的东西,而是现实中的东西,你阅读只是借以启发自身发展,对问题的理解,借助别人更广泛的经验来丰富自身,以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你可以借助阅读来理解自身:情绪、智力、格局、个性……在这种阅读中,生命本身被拓展了,渐渐的由小溪变成了大河,由大河变成了大江,真的有可能变成宽阔的海洋。
最终你有可能抵达自由之境,即对自身已经有相当了解,刻意的通过一些训练,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大脑,就像高明的机械师调整一台机器一样。
往往在这些时候你读的书比任何时候都要多,但现在,书籍不再让你虚弱,而成为力量之源。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将知识带给孩子们的时候,也同时赋予知识与能量,今天的学校教育传递或灌输了太多静态的缺乏生命力的知识,而缺乏一种自觉真正的教育,应通过对现实的利用,通过相应的课程设计,让知识在课堂上活起来,在生活中活起来,在孩子的生命中活起来。
这不但需要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也需要相应的教学勇气。
天地如此广阔,终有一天,你的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对你全部的生命发出邀请: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第7篇 只有不成熟的人才渴望信任
成熟的人是有能力爱别人,而不依赖别人爱的人,也因此他更能获得别人的爱,但这不再是索取,而是一种相互成全。
不要试图说服别人,而要向下扎根,向上开花,仍然也没有选择你的家长,有一天因为这一选择而后悔,然而让他们后悔并不是目的,你的目的仍然是在一间教室里获得真正的成就与自由。
最困难的是信任那些可能并不信任你的人。敢信任是一种勇气。能信任是一种能力。
就像那些真正自由的老师,能够迅速的进入一段关系,亲情以待相互成全,也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不留恋,学会目送,及时的从一段关系中抽身转入下一段旅程,毕竟人都是时间中的动物。
我们都不是准备好了再投入一段关系的,而是投入一段关系才学会一切的,因此我经常提醒新教师4个字:不要恐惧。
做不到,这正是许多人终其一生生活在不自由的状态而始终平庸的原因。
第8篇 思考人生大问题不妨利用“第一性原理”
一般人思考问题通常是类比思维,即要寻找一个参照系,随行就市。而第一性原理则强调从问题的最本质的核心出发进行推理思考,不被过去的经验或各种参照系所干扰。
在我看来,对金钱的过度热爱是匮乏时代的哲学。今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里,重新确定自己的第一性原理。不要将眼前的选项进行简单的世俗意义上的比较,而是要问自己,你最深的需要是什么,怎样的选择更能满足你。
我最终意识到我真的渴望的不是高薪或安全感这一需求,只是我对眼前遭遇的挫折应激反应的产物,是情境性的,实际上无法忍受的是生命无意义的停滞重复。通俗地说我渴望无止境的成长,深刻地说我期待生命拥有意义。
遇到一些更好的人,他们的存在,无论是人格或学识都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形态,一种值得倾慕的形态,人就是这样,不由得就生了向往之心,怎可那么容易地就堕落呢?
经历的挫折足够多,然而经历之后才意识到每一场挫折所具有的深远含义,你想减少磨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平庸,你要成为珍珠,就得接受一次次的痛苦。
人到中年,逐渐在练习隐忍,隐忍中包含了理解与自由,即理解人性中的种种幽微之处,并以慈悲之心对待之。但是保留一份非暴力不合作式的自由,与其恨一个人不如同情一个人,这是前几年就明白的道理。
第一性原理:在我之外,无物存在,“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这一天到来之前,所有的一切都仿佛是练习,而这一天或许永远不会到来,而生命也永远是一种练习或者叫成长。是的,无止境的成长 或许才应该成为人类的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