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馆配书吗?我一开始也不知道,甚至没听过这个词,当我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图书馆原来是有很多馆配书。这本书是杨素秋老师的第一本书,她是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师,故事记录的是杨素秋老师第一次去挂职的事件,有次大学要求她去西安的一个区挂职,在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任副局长,为期一年,在这期间,她接到了一个任务就是要在碑林区建一个图书馆。此书前10章主要讲述了图书馆的建立,后面16章主要讲述了选书人、爱书人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点就是该图书馆居然有盲文书,我从没在我曾去过的图书馆里见过盲文书,印象最深当属书中那位爱书的盲人说:“听书,好像是怀里被人塞了一堆东西。而摸书,是自己走进去的,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那感觉太美妙了。”这句话让我很有共鸣,虽然我不是盲人,但我更喜欢看书,而不是去听书,自己走进作者书里的世界去感受和体会,这种感觉和听他人解读该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曾发现有的书很烂,不明白为什么图书馆的人还会把这样的书摆出来?看了这本书就理解了,因为一般的图书馆只要求馆藏量就可以了,大量的官办图书馆都是统一采购的,会有专门的图书馆书的渠道商把这个书推到他们那去,大多都是一些出版的,就是没有版权的,质量比较差的,印得不一般的,但是批量很大的,所以,馆配书是资本与权利合谋的产物,将公共阅读空间异化为库存倾销场,它不仅仅是鸡汤和成功学那么简单,还有滞销书,那种完全没人买、没人看的书。杨素秋老师就非常不能接受这点,故为了能采购到好书,与书商、官场的人进行较量,书目保卫战。在这场战争中,杨素秋请了50位朋友从不同的专业帮忙开书单,还曾在深夜接到威胁电话,之后又有一个中间人来图书馆找到杨素秋说:“有个领导让我过来给你捎个话,你必须取消全部书目。”——“为什么?”——“你的书目里全是好书,利润太低,领导拿不到好处。你不要问我是谁,我常年给领导跑腿。我要哪个书商中标,他就能中标。我要从中分成,领导也要分成。”杨素秋将事件写入书中,并以此为筹码,迫使利益集团让步,最终保住了书目纯洁性。
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写作素材非常多,如武侠奶爸这章有段这样话:“金庸写的是人间,主人公无论武功多高,最后依然面临“她的妈妈不爱我”或者”我该爱谁”的问题。温瑞安写的是庙堂,衙门里的四大名捕以及受朝廷管制的武林帮派。古龙写的是江湖,武林人气场殊异,风雪天独自漫步,紫禁之巅拔剑决斗。又如做题家这章的这两段话:“每个人与书籍共振的部位不同。哪本书有用,哪本书无用,你得打开自己,去碰撞,其他人并不能替你做出预言。”“怎么才能写好文章?一是寻找自己热爱的读物,读得好才能写得好。二是要有生活沉淀,观察自然,品味艺术,体验人情冷暖,激发自己的感受力。如果没有这些做支撑,课堂上的技巧训练就是空的。”
阅读《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馆配书的由来,感受到那些选书人和爱书人对书籍的热爱,这本书以知识分子的孤勇,为公共文化困境注入一剂清醒的强心针。往后我每去一个城市都会图书馆看看,另外一定会西安的碑林区图书馆看看,听说已经搬出地下室了,但不影响我去看看!杨素秋的实践提醒我们: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容器,更是文明的火种。当城市以“网红打卡”消解阅读的严肃性,当乡村因《化肥使用》锁住求知的门扉,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不网红图书馆”,在时代的喧嚣中守住一片精神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