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对另一主体的争夺(四)2025-05-27

主体对另一主体的争夺(四)

六,检验或评价或预判(事前的评价也可称为预判)

1,检验或评价的界定

在事前或事后都可以进行检验或评价。

与合作一样,检验或评价只能是针对自己和同一对方的以前事件的,或者是针对自己和同类对方或他人之间的同类事件的,但又是为自己和同一对方或同类对方的以后事件服务的。

争夺,也是有的是有限次数的,有的是无限次数的。无限次数的争夺的检验或评价,通常只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或者在认为有必要时进行。有限次数的对方相同或相似的争夺,上一次的检验或评价与下一次的把握之间构成连锁决定关系——对上一次的检验或评价,会决定下一次的争夺的因素(对把握对方是可能有影响也可能没有影响);无限次数的对方相同或相似的争夺,上一次或以前的检验或评价与下一次或以后的把握之间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系——对上一次或以前的检验或评价,会潜移默化或者似有似无地影响下一次或以后的争夺的因素(对把握对方是可能有影响也可能没有影响)。

无限次数的对方相同或相似的争夺,也可能会出现一两次的关键的与有限次数的对方相同或相似的把握一样的事件或行为——对上一次的检验或评价,会决定下一次的争夺的因素(对把握对方是可能有影响也可能没有影响)。

2,评价或检验的主体:自己、对方、第三方。第三方或者指其他方面或舆论,或者指持学术上客观公正的立场的人的应有看法。对检验来说,一般只能是自己;对评价来说,三方都有可能。

3,检验或评价的方式

检验的方式是实证性方式和体现为程度上和本质上的区分标准与量度标准的规定性方式。预判包括洞察或洞见的方式。实证性方式包括用其它事例来证明。评价的方式是理论或议论的方式。

4,评价或检验的对象

总体来说,事前或事后、把握的四因素都可以进行检验或评价。

5,检验或评价的内容:

A,事前对目的或效果与具体方法(规则或策略)实现目的或效果的现实可能性甚至必然性(即自己意图实现的目的或效果在现实中是否具有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自己运用的具体方法在现实中是否可能甚至是必然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效果)。事前对具体方法的细化和可操作性。事前和事后对具体方法的逻辑性、解释性和意义(要对计划或策略有充分的解释说明性质的思考,但不一定说出来)。

相关的理论、观念、说法的逻辑性、解释性、意义。

事后对效果和具体方法的功利性、有效性或成败性、道德性、行审美性或者价值性,具体方法还有适用性、适当性。要注意作为争夺的具体方法的行为整体或细节的道德性和行审美性。

主体对另一主体争夺的具体方法(即其原则、规则或策略)有成败或适当与否的性质。判定成败或适当与否的方法有:A,从其逻辑性;B,从其可操作性或实际层面;C,从后果或结果。

道德性指伦理功利性或伦理价值性。道德性指言行是否合乎道德,指争夺的内容或形式即具体方法是否合乎道德,争夺过程中的环节是否合乎道德。各方应有法律和道德意识。自己应当有起码的道德意识。对于竞争来说,应当遵守竞争规则,否则会在道德信誉上受到损失。对于斗争或博弈来说,不讲道德也可能产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效应。

争夺的道德性应以自我的尊严荣辱、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影响为准绳。

争夺时考虑道德性,还需要调整道德感。比如将自私自利调整为正当地维护或获取权利。

行审美性指言行是否自然、漂亮或潇洒等。

价值性指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外的价值。

B,对把握对象的特点及其对自己可能造成的利害影响,对效果的可能影响。

分析外部条件,有哪些客观条件,可能出现哪些机会哪些偶然性。

C,自己的认知能力、情商、意志力对于争夺来说如何。

自己的性格或心理倾向对于争夺有何好或不好的影响。

自己的主观因素和思想观念对于争夺有何好或不好的影响。

在争夺时应当如何把握身体或生理因素。

D,自己的各种个人性方式,特别是具体方法或技能技巧对于争夺来说如何。如何将三种能力、性格或心理倾向、身体或生理性因素、主观因素和思想观念的改进或提高转化为个人性方式,特别是具体方法或技能技巧的改进或提高。

6,寻找原因:无论检验的结果和评价的结论如何,理论上都要寻找原因是出自方法论,还是对把握对象的认识(对方的特点)或自己的能力、心理或性格品质或特点,还是主体意识。

7,检验或评价的标准:既可以是功利性标准,也可以是价值性标准;还可以是以其中一种为主,以另一种为辅。

七,相信或接受

1,相信或接受的界定

相信是争夺以前(争夺之前或前期)所持的思想观念或态度,是理智上的认识,是经验性的预期,是事前的意图或计划;接受是争夺以后形成了认识或经验或感受。

争夺,有的是有限次数的,有的是无限次数的。有限次数的对方相同或相似的争夺,上一次与下一次之间的相信与接受构成连锁决定关系:对上一次的接受,会决定下一次的相信。无限次数的对方相同或相似的争夺,上一次或以前与下一次或以后的相信与接受之间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系:对上一次或以前的接受,会潜移默化或者似有似无地影响下一次或以后的相信。

无限次数的对方相同或相似的争夺,也可能会出现一两次的关键的与有限次数的对方相同或相似的把握一样的情况——对上一次的接受,会决定下一次或以后的争夺的相信。

2,相信或接受的主体

自己或己方、对方、第三方。己方是处在同一阵营或地位的其他人。对方即另一主体。有的竞争没有对方,如及格就算成功的考试。除了竞争,对方没有相信或接受的问题。

第三方或者指裁判方或掌权方或其它方面或舆论,或者指持学术上客观公正的立场的人的应有看法。

3,相信或接受的对象:四因素。目的或效果,另一主体的特点及外部条件,主体的能力、性格倾向、思想观念等,所运用的规则、策略等方法论,都会像常量、变量、算法一样,输入到或储存在把握主体的头脑中,因此,相信或接受的对象,其实质是储存在把握主体头脑中的四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把握主体和对方,对具体方法和内容的相信或接受,可能会有差异和冲突。

4,相信或接受的理由

A,既往争夺的情况,即对四种因素检验或评价的结论,包括目标或效果和具体方法在功利性、公平性或道德性、审美性方面,包括既往自己和对方能力的表现,包括具体方法的解释性、逻辑性,包括争夺各方个人的行为举止表情或品德,包括有规则竞争时,规则的公平性。丑陋的争夺,有些人不愿进行。

B,借鉴他人,根据对他人的同类事件的评价或检验而作出取舍。

C,自己和对方的利益。(第三方没有这一点理由。)

D,本次预判的结论。

5,相信或接受的方式

A,感性或情感的方式。

B,潜意识或者不明确的方式。

C,理性的、经过冷静思考的方式。

D,施加权威或妥协于权威的方式。(第三方没有这一点)。

应当采用理性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