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在鲁国并不是到了孔子才崛起的。
我们看一段记载:“孔子十九岁左右生了个儿子,鲁国国君为了表示祝贺,送了条鲤鱼。”
这样的记载并非强调国君送鱼的典故,而是再告诉我们当时孔子父亲在鲁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大到国君赐鱼的地步。
而孔子的父亲以“鱼”为名,给自己孙子命了名。
这也是政治联合的一种态度,所以看得出国君有意拉拢孔氏,而孔子的父亲和孔氏家族也努力在鲁国建立自己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看孔鲤,有个字叫做伯鱼。这就说明孔鲤继承了家族掌门的位置。
这里可见孔氏族长孟皮非常开明,并非固执的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孟皮的儿子孔忠字子蔑,这个字的意思是眼里只有孔子,所以子蔑既是孔子的侄子也是孔子的弟子。)
子思,也就是孔子的孙子,一心沉迷于学术研究,并没有染指家族管理。
而且之后数代人,都没有参与孔氏家族管理,这中间可能和孔鲤有关系。从子思的作为来看,孔鲤这个父亲做的非常成功,超过了他的父亲孔子。或者说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孙子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是极有可能的。
记载说子思是曾子的学生,这样的记载严重的离谱。
比如,按照记载子思四岁,孔子去逝。但是,子思可是孔子的嫡孙。什么意思呢?
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孔子十九岁时就出生了,而子思又是孔鲤的嫡系儿子,也就是孔鲤大房太太的孩子。难道孔鲤夫人生孩子在五十多岁以后吗?前二十年干什么去了?这在今天都不合理。
从子思的影响和作为来看,他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人。
子思有个门生叫作孟子,后世有一种学派叫作思孟学派。事实上,子思的成就非常了不起。
我这里挖掘这些资料背后的关系,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孔子家族很牛、很大、很有影响力。
而且,孔子不缺钱、不缺地、不缺生活物资。缺的是一个稳定的家族传承而已,这在古代被称之为“贫贱”。
在汉以来“贱”的本意并非钱的多少,而是缺乏社会地位。当然,先秦更多指“世袭身份”。
谈论孔氏的发展,必然绕不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接下来我们就从孔子父亲和母亲揭开孔氏家族崛起的秘密。
叔梁纥,子姓,孔氏,名梁,字纥。
叔纥实际是一种带有族职的尊称。
我们先看看孔子曾祖父孔防叔,我们现在官方结论:孔防叔是宋国政治人物。但是史料记载孔防叔的儿子是鲁国大夫,进入鲁国朝堂还进入了大夫阶层,这不可能一代人就能做到。
在当时,没有分封是无法完成这一社会阶层跨越的。
春秋时期,氏族形式入大夫阶层的,几乎多是本诸侯国血缘关系的族群子弟;而外氏族想入其他氏族政治中心,相当难。夏伯能入大夫阶层,显然是受到了父辈们的萌荫。没有父辈长期的耕耘,他想立即进入鲁国政堂,并且获得分封,就算放在今天的世界,可能性都几乎为零。
这种思想和认知,一直到汉唐都很严重。
唐朝只不过变成了门第,也就是考入朝堂前必须先拜码头,找老师。和今天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没什么差别。
当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和控制,就会这样。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要知道,在古代一旦产生分封,可不是发工资这么简单。而是要长期的出让本国、本族利益给第三方的。这种出让,如果不是本族集体认可下,仅仅凭一个国君都无法决定。
这也是研究我们古代氏族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和依据。
这如同今天的股东一样。外部力量进入股东,除了带着资源、资金或者有力的技术研发,核心股东也是要通过开会商议、讨论后才能决定。
当时比这还要严苛,土地的有限性,人口的不断繁衍,决定了当时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孔防叔当时必须在鲁国获得分封。
我们之前说过,名一般由族中有地位的人来命名。孔防叔,这个人又是当时孔氏家族族规的执行人,所以叔梁纥可能是孔防叔命的名,或者是当时孔氏的掌门人。
我们看看,他们给叔梁纥,为何命名为“梁”?
“梁”在古代,除了指跨水的渡水木桥,更多的意思是氏族、家族、团队的骨干、重要支柱的意思,在先秦文章中也有传承和发展的意思。
我们多少看得出,孔氏家族对叔梁纥的期望很高。
说明,家族对他是极为看重,应该花了大力气对他进行了培养。所以,叔梁纥长大后成为孔氏族规的执行人。而且还是鲁国三大武将之一。
我们从《史记》中看到叔梁纥的记载,也提到文武兼备。
我不知道太史公的依据出自哪里,但是有一点,从叔梁纥的碎片记载,尤其是名字、族职,太史公的描述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一个文武全才的人,在鲁国也只能沦落为“武夫”,这就是门第传承的重要意义。
我们看看孔子父亲如何打破这一氏族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