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海里——远去的村庄59

大海啊,故乡。

大海是我的故乡。对我而言,大海不仅仅是一首歌,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深刻的记忆,是生活和生命的组成部分。稻田里收获的稻谷,不能满足温饱;塗园里收获的番芋,还是不能解决温饱。即使冬春栽种越冬粮食,还是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就经常走海里,到海塗上劳作,获取收入,以维持生计。

“走海里”,这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到海里劳作。那是一个夏天,天还没亮,我跟着母亲走海里,随行的有一群人。似乎是不约而同的,凌晨,大家都起床了,每个人打着一盏灯笼,默默地排成一支队伍,沿着小河向大海出发。在行进的过程中,队伍越来越长,发出亮光的灯笼好像一条绵延的长龙,向东游去,河水反射出黯淡的红色的光。到了东塘,天还是黑的,凭借着灯光,跨过堤坝,走到海塗上。那时大家都是赤脚的,从家里出来就赤着脚,到海里也是赤着脚,路上不会有玻璃或其他什么割脚的东西,海里也不会有。海塗上只有泥土,很少有其他杂质,没有玻璃碎片,没有石头,因此可以说是很干净的泥土,脚踩上去是很放心的。这时,海水已经退去,一片海塗裸露着,一片肥沃干净平整的泥土,靠近堤坝的几十米滩涂是比较硬的,不会没过脚背,而几十米以外,泥土就变软了,可以没到膝盖以下,这一片海塗的纵深大约有几百米。我们走到这里,就可以开始劳动了。

世界上大约没有比捡泥螺更简单的工作了。灯笼的亮光里,泥螺爬在海塗上,密密麻麻,到处都是,随便一伸手就是一大把。泥螺在海塗上以极慢的速度爬行,就像是海里的蜗牛,随手拿来即可,既不吵也不闹。我弯腰捡了一会儿,小篓子里的泥螺越来越多,我直起身体,左右一看,一条由灯笼组成的长龙,北起鳌江入海口,南到巴曹港的长龙,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两头望不到边。这一景象,在我童年的记忆形成极其震撼的一幕,留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

这是我能够记得的第一次走海里的情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门口的那条小河向东流,蜿蜒曲折,与白沙河打了一个照面,与其说是汇入,还不如说是经过,而后继续向东流,最后是一道闸门...
    动力火车阅读 1,339评论 0 2
  • 祖父在墙角晒太阳时候摔倒了,他高高的个子,七十多岁,自从那天摔倒,他就一直躺在床上。后来,他离开了我们,在一个夜里...
    动力火车阅读 1,703评论 0 5
  • 冬天寒风凛冽,霜雪冰冻;夏天烈日烘烤,炎炎如火。这是那时候的天气:要冷,就冷得彻底;要热,就热个痛快。冬天耳朵上的...
    动力火车阅读 1,904评论 1 4
  • 这是我第一次看海。 “诺,这就是东海!”说完,爷爷回到盐滩上去了,“过一会儿来捡流靠。”我不知道流靠是什么,我且看...
    动力火车阅读 1,267评论 1 2
  • 同样是海滩,却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各有各的情趣。炎亭和石砰遥遥相对,互相瞭望,甚至游泳健儿可以从海上游过去,直线距...
    动力火车阅读 3,762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