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对比于近些年在城市过的的春节而言,记忆中老家的春节则要回味的多了。
我的老家位于豫西南腹地的一个小镇,农业农村农民是这里的标签。我年幼的时候这里的物质还是极为贫匮,过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可以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吃(瓜子糖果的统称),可以捡拾炮仗玩,可以走亲戚串门,可以有压腰钱(压岁钱),尽管那时只有一块几毛钱。当时还有汉船表演(字可能不对,我们当地人都这么叫),有打狮子挨家挨户拜年,商户则需出钱,现在看来有巧要饭嫌疑,但是对于新年的好彩头而言这不算什么。
进入正月后赶集的人开始多起来了,由于年后基本过了年十五才逐渐开集,所以人们集中在年前采购年货。我们这边是逢双赶集,尤其过了腊月二十三后达到高潮,街上到处是赶集的人,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人挤人,水泄不通。街上卖菜,卖肉,卖门对子,商品也是林林总总。家里也开始进入准备阶段,每日做什么时间上也有讲究,譬如二十三我们会做一种吃的叫火烧的东西,这个火烧和我们现在吃的火烧不一样,有点像现在的花卷压扁了油煎下,然后再蒸熟的。
饺子是我们那边春节正餐吧,包的时间馅里面有的还放一两个硬币,看最后谁能吃到,这样饺子有元宝之称,来年能有财运。年三十门对贴好,我们那边门对有红的和绿的,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贴红的(不一定准确( ー̀εー́ ))晚上五六点鞭炮一放,案桌上香,饺子下锅,第一碗盛出来拿到案桌上供奉祖先。这时候整个家乡就会鞭炮声不断,空气中到处充盈着火药味道,然后就是全家看春晚打牌啥的熬年。还没有半夜十二点鞭炮又响起了,十二点达到顶峰,可以持续半小时左右。我们那边还有大年初一看谁家门前炮纸多谁家家大业大的意思。
大年初一一早又是鞭炮不断,小孩子一大早就起来到处转悠捡拾未响的炮,然后用火柴一个个点燃再放玩,边跑边放,现在城市小孩子估计都不敢这么玩了。
初一一早要给父母磕头,然后供奉祖先上香,早饭又是饺子,吃完各家各户老人带着小孩子都去自家祖坟上坟祭奠逝去的亲人。我感觉这很好,现在估计很多出来城市的或者在城市里面出生的小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和亲人们埋在哪里都。上坟时间鞭炮,肉,酒,纸这些都是不能少的,上坟时人们需要和逝去的亲人磕头诉说,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平安有出息!
祭拜结束后进入拜年模式,一大家的到处串串门,就像我们一大家姓韩的,先去关系最近辈分最高的老人那边拜年,小孩子还要磕头,不知道现在还有不?
初二开始就进入走亲戚模式了,初二去舅家,回娘家,然后每天去一家,有些亲戚多的则需要很多天。礼物也很简单,一块肉再配点礼盒。到了迎财神时间商家会陆续开门,这时间打狮子的则会出现。整个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才会结束,而打工的人有的早就走了,有的则计划十五之后再出门。年过完了,年轻人走了,年村又恢复了过往的死寂,老人和小孩子们又在等着下一个年。
以上是记忆中故乡的年,不一定很准确,我也很长时间没有在老家过年了,现在有没有变化也不清楚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故乡记忆中的年仍然深藏在记忆的深处。春节意味着家庭团圆,家族团圆,到处是幸福祥和。那时候物质贫乏但人们生活很是容易满足,那时候劳动艰辛但人们内心总是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