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作曲须按固定格式,但为使词意畅达,有些字句可以稍作增损。在规定字句字数外,另添的字叫“衬字”。
(1)鲁贵:这家除老头,我谁也看不上眼。别着急,有你爸爸。再说,也许是我瞎眼,她原来就许没有这意思。她外面倒是跟我说,因为听说你妈会读个书写个字,才想见面谈谈。(曹禺《雷雨》)【一般来讲,“读书”、“写字”这类词是不能分开中间加字的,但衬字“个”是用在对话中的,虽不合语法,却因为延长音节而使语言显得委婉和缓,充分体现出口语的表达色彩。】
(2)一滩一滩杨柳树,一片一片青;一群一群受苦人,咳呀呀,大家翻了身。(左权《土地还家》)【“咳呀呀”是衬字,三个音节,短促有力,渲染烘托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传达出农民翻身后的喜悦感情。】
(3)七月骄阳如火旺,农家姑嫂摘花忙。你背篓来我提筐,踏着歌声下山冈。摘下金针花,摘下丰收花,装满篓和筐,驮着小银行。咿呀咳,呀嗬咳,富裕花开——万呀么万里香。(王少磊、尹辉祁东小调《姑嫂摘黄花》)【曲艺中由于音律的需要,常在歌词中适当的地方加入衬字,如“来”、“咿呀咳、呀嗬咳”等,除了增加乐感外,还表现了姑嫂二人在劳动中的欢快情绪和丰收的喜悦心情。】
(4)乌蒙山上美如画,草海无边浪无涯。彝家牧笛声声响,吹落天上五彩霞。不是彩霞落坡上,遍地的荞子火辣辣;不是彩霞落地上,满地洋芋顶呱呱。细雨静静洒,微风轻轻刮,逗得那虾子摇胡须,逗得那鱼儿摇尾巴,逗得那一群披红挂绿嘻哈打笑的彝家女,来撒网哟来梳发。(阮居平贵州评弹《草海落霞》)【歌词中有一些衬字夹在两个动宾词组之间,把两个相关连续的动作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复叠、回环的音律,显示出动人的音乐美来。】
(5)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王实甫《西厢记》)【元曲中这种在叠句之后用“也么哥”作衬字的现象很常见,它没有什么意义,用在文中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惆怅、痛苦、惋惜的情绪,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6)洗澡哪?洗澡哇,他脱呀脱得快,穿哪穿得慢——穿完衣服先走不是给钱嘛!进门脱了就去洗,不但洗,他作全活呀——剃头哇,搓澡哇,修脚哇,刮脚哇,全来着,全作活!叫点儿什么点心在澡堂子这么一吃,萝卜、烟卷的,全要。回头要穿衣服啦,人家都穿好啦,他那只袜子穿呀穿七回,穿上把它脱下来,抖落抖落,翻个个儿,瞧瞧这儿,看看那儿,再穿,穿上啊有不合适的地方再扒下来,老穿不好!(张寿臣相声《杨林标》)【说书要吸引观众,除了在塑造形象上下功夫外,还需要增强其节奏感,使听众听得悦耳。几个衬字“呀”、“哪”、“啊”起垫音作用,通过音节的故意延长,加强口语意味,给语言增添一些诙谐幽默的色彩。连同一些句末的语气词“哇”、“啦”等,突出了说书艺术的特点,获得生动、感人、形象的语言表达效果。】
(7)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张养浩《山坡羊•洛阳怀古》)【“也”是句首衬一字。】
(8)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无名氏《正宫·叨叨令》)【作者将难以在正统诗词中出现但却活用在口语中的词”却原来”信手拈来,作衬字入曲,写出了渔夫(隐士)超然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使曲词充满了民间语言的特殊风味和浓郁的生活情调。元曲中像这样的衬字很多。】
(9)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西厢记.长亭送别》)【三处衬字,都是平淡无奇的数量词,不仅使原来板滞凝涩的曲句立时舒顺畅达,而且反复尽情地刻划了男女主角“相对无言心欲碎,唯能以叹息交流心曲”的凄哀之状。曲词,高手善用衬字传神状物,摹写情状。】
(10)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挡挡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关汉卿《不伏老》)【20个衬字一泻而出,造成了连珠炮式的句法和紧迫急促的节奏,尤其是飞流直下的6个动衬词组,爆破力强,音韵响亮,真可谓黄钟大吕,玉振金声!这曲词,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坚韧顽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刚烈情怀。这种衬字,在古代曲坛堪称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