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是最应该被取悦的对象。《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个充满童趣的书名,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这是一本绘本故事,或是写给孩子看的童话书,其实不然,本书的主角蛤蟆先生虽然取材于英国童话《柳林风声》,但这是一本颇具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可以作为一本心理咨询的入门书籍来看。在书中,作者借由主人公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的性格特征与抑郁情绪的来源,展示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告诉读者们如何在心理上成长为真正的大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作者认为,完整的一生要拥有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及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都是人生必需的,且有其各自存在的价值。接下来,我就从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三部分出发,带大家详细了解其内涵以及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第一部分,儿童自我状态。穿着时髦、打扮夸张、喜欢冒险的蛤蟆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的快乐源泉,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烦恼,他总是嘻嘻哈哈的,日子过得十分有活力。但是当他外出旅游回到家中后,就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每天躺着,神色黯淡,什么事都不想做,浑身脏兮兮的,也不讲究穿衣搭配了,生活在他眼中仿佛失去了光彩,他一度想要自杀。毫无疑问,他得了抑郁症。蛤蟆的朋友们对此非常担忧,决定送蛤蟆去进行心理咨询。但在求生意志微弱的蛤蟆眼中,什么事都不能提起他的兴趣,于是他只是像个木偶一样任由朋友们安排各项咨询事宜,然后来到心理咨询室,等待医生苍鹭的“指导”。出乎意料的是,医生苍鹭并没有这么做。于是蛤蟆开口问道“你不打算告诉我该怎么做吗?”医生苍鹭说道“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蛤蟆在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他总是想尽办法的去讨好别人,让别人满意,为此总是压抑自己的感受,用微笑掩盖痛苦,用满不在乎掩盖委屈。他习惯性的顺从别人,为了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常常不顾自己的面子去道歉,但是很快又会反悔,继续我行我素,因为他觉得,无论他怎么做,别人始终对他不友好。蛤蟆这一系列反应,就像一个孩子,与我们儿时受到父母责骂后的心态如出一辙。“儿童自我状态”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像孩子一样,这不是幼稚,仅仅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状态像孩子。婴儿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包括快乐、深情、悲伤、恐惧、愤怒,这些情感几乎与生俱来。后续随着个体的发展,这些基本情感会发展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就构成了自我的核心。当成年之后,经历某些特定情境的时候,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会被激发,身体会自动做出反应,使得我们像小时候那样去行动和感受。“儿童自我状态”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也没有好坏之分,但儿时的基本行为模式会定义我们的一生。所以理解童年,就是理解自我的关键。当然,蛤蟆的抑郁症不光与自身有关,更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二部分,父母自我状态。獾是蛤蟆父亲的朋友,自从蛤蟆的父亲过世后,獾和蛤蟆逐渐成为了好朋友。獾像父亲一样,非常严厉,并且常常指责和教导蛤蟆。蛤蟆对獾又爱又恨。不想失去獾这个朋友,但又常常被獾打击的异常难受,只能将复杂的情感压抑在心底。蛤蟆有一份非常喜欢的工作,但是当他患上抑郁症之后,獾就想接手他的工作,还要求他立即辞职。蛤蟆内心十分纠结,不愿意这么轻易放弃工作,但是又觉得獾的话有道理。于是选择自我归因,觉得自己对别人没有价值。蛤蟆对獾不满,却不敢反抗,獾对蛤蟆也常常是一副好为人师、教育人的姿态。实际上,獾扮演的就是父母角色,面对蛤蟆,獾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父母自我状态是人们从父母亲,或者其他长辈那里复制过来的想法和行为。“父母自我状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人表现形式不一样。像獾这种直接批判教育他人的,是最容易被察觉的。还有一种隐蔽、不容易被察觉的,就是对自我的批判。蛤蟆认为自己对别人没有价值的这种自我批判,也是“父母自我状态”的一种表现。说完了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接着我们来到第三部分,成人自我状态。在第一部分我们讲到,蛤蟆去进行了心理咨询,在经历了最初的磨合之后,蛤蟆开始积极地与医生苍鹭合作,并在苍鹭的引导下,逐渐对自己有了新的观察和发现。慢慢的,他从一个常犯浑、爱吹牛、惧怕獾的人,变成了能思考、懂倾听、有主见的人,并且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的蛤蟆已经进入了“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这让我们的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都能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当我们决定要怎么做时,也能基于当下的情况做出判断,而不是被童年情绪所困,或是被父母过去施加的影响所驱使。在一个人的人生状态中,儿童、父母、成人三种状态是缺一不可的。其中,儿童和父母状态是一种自然反应,不需要刻意练习就能形成。但一个人是否能进入成人状态,则需要付出努力和进行深刻思考。当我们进入到成人状态,能理性思考时,才真正拥有了改变处境、改变人生的力量。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儿童自我状态,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孩子;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父母自我状态是人们从父母,或者其它重要的长辈那里复制过来的想法和行为;第三部分我们介绍了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也只有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后,我们才拥有了改变自己的能力。书中的蛤蟆不只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挣扎、自我价值感缺失的时候,不乏想想这三种状态,想想蛤蟆接受心理咨询并最终痊愈的故事,然后尝试理解他人的性格和所处的状态,不再与他们针锋相对,将目光放在如何更好的认识自己身上,相信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提起心理学著作,你的第一印象是否是专业、高深、看不懂?面对众多专业词汇和解释,每每你是否...
- 这本书的主线就是蛤蟆在苍鹭那里做的十次咨询。你可以跟着蛤蟆一起,真切地体验一下做咨询是一种什么感觉。作者写得很巧妙...
- 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也曾尝试过读一读心理学书籍,企图去在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中能改变生性敏感的自己,让自...
- “蛤蟆,你认为一个觉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极端的行为会是什么?” 蛤蟆轻轻地说:“我猜是,自杀。” “你认为……他们...
- 蛤蟆先生曾是一只热情风趣的蛤蟆,突然陷入抑郁状态,整个人都不好了。本书讲述了他通过十次心理咨询,找回快乐和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