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非暴力沟通》第二章节——“疏离生命的语言”(P18-26)。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圣经·马太福音7:1》
这一章节的开头,引用了《圣经》里的文字,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因为,今天你们在一起议论别人,而明天你也会被别人议论。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慈悲和善意,是因为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这些表达方式就被称之为“疏离生命的语言”。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做比较”“推卸责任”等。
当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错误的或者是恶劣的。常见的语言有:
“你的问题就是太自私了。”
“她很懒。”
“他们有偏见。”
“这样做不恰当。”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评判的形式。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今天,母亲说,现在她都不敢教育哪一个人了,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她的教育。有一次,妹妹打电话回来,母亲教育妹妹说要怎样怎样。我直接打断了母亲的话,说母亲这样说是错的。由于我的不当表述,导致母亲心里极度的不舒服。虽然母亲没有传统的唯长为尊的思想,但母亲还是希望在家庭里有母亲的权威,尽管我和妹妹都已成年。而我不当的表达方式深深地刺痛了母亲,让她长时间都记得这件事。正是我的悲剧性的表达方式,引发了母亲的防卫和抗拒。我说母亲说的是错的就是一种道德评判。
评判的另一种方式是做比较。事实上,我们这一代成长在父母的比较中,个中滋味,我相信大家深有体会。“你看别人家的某某,回家会先扫地,想着做家务,你呢?”“你看某某,你们两个家庭情况差不多,你在学校的表现就比她差远了。”“你看别人的工资是多少多少,你的呢?”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存在于被比较中。正是这种比较切断了我们对人对己的善意。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负有责任,如果推卸责任,也无法产生积极的沟通。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找各种借口推诿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摆事实、讲道理,有的同学能从沟通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有的同学表面上听了,一转身又忘记了,下一次依然重复犯错。我们的教育中时常以“要求”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诉求,实际上是在或明或暗地指责或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由此可见,我们亟需改进我们地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