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的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知识的,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克服困难去获得自尊感的过程是很难热爱学习的。
应该使儿童有一种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不应把儿童局限在教室里、黑板上、教材里,不要让他们一味的识记、背诵,而是到大自然中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有可能有真正智力的发展。
具体做法是:
1.对学前儿童就展开思维课,即到大自然中去旅行,教会学生积极的看见世界,才能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只有他勤于思考,靠自己的努力发现真理,他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够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地运用。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
2.让儿童的智力生活在书籍中度过。教给儿童观察自然,是为了教会他读书。只有在书籍成为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才会有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童年时期就让他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在集体中创造一种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设法使儿童不仅自己热爱科学,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也就是以个人的智力发展去影响集体的智力发展。
4.让儿童体验到脑力劳动的自尊感。儿童脑力劳动的对象即是可以理解的,又要一定的难度,让儿童明白这胜利是经过他艰苦努力而得来的,靠自己努力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千万要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