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具种类繁多,各式各样。不仅有椅凳类坐具、几案桌台类盛放具、床榻类卧具、屏风类装饰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玩件,情趣盎然,值得玩味收藏。
椅凳类
椅与凳都是常用的坐具,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椅子一般都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凳子既没有靠背,又没有扶手。从形制上来看,椅子一般都比凳子大。
据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由此可见,汉代时候,椅子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唐宋时期,椅子作为一种坐具被大量使用。明清时期,椅子的形制更加完善,种类繁多,制作考究,成为家具之中最为重要的种类之一。
凳子,古代又称杌或杌凳,是一种出现比较早的坐具。在辽宁辽阳的汉墓壁画群中就出现了凳子的形象。画中的凳子形如腰鼓,两头大中间细。随着高足家具的不断发展,凳子的使用日益普及,种类也丰富起来。宋代不仅出现了方凳,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长凳。到了明代,凳子的品种更加繁多,不仅可以分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类,根据凳面的材料,还可以将凳子分为藤芯、大理石芯、瓷芯、瘿木芯、硬木芯等。
椅类家具种类繁多,主要有交椅、灯挂椅、官帽椅、圈椅、靠背椅、玫瑰椅、太师椅、宝座等八大种类。在所有种类的椅子中,交椅出现得最早,汉代时就已经出现,直至明清时期仍然有交椅出现。渐渐地,交椅演变成圈椅。圈椅采用四条直足,而交椅则为叉足,可折叠。其座面有木板的,也有编织而成的,背板中心一般会有简洁的图案。
明清时期,圈椅的变化不是很大,造型朴实、大方、端庄、美观,并且很实用,常陈设于厅堂内,与方桌搭配摆放。官帽椅是椅类家具中的精品,因其造型醋似古代的官帽,因而得名。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的代表作,又可以将其分成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大类。所谓的四出头,即是指椅背搭脑的两头与扶手前拐角处的两头均向外突出。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多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是古代家具之中的珍品。
玫瑰椅出现得较早,在宋代的绘画中就有玫瑰椅的形象出现,到了明代,这种类型的椅子更为普遍。其突出的特征是,椅背低于其他各种类型的椅子,江南一带又称其为“文椅”。这种椅子造型别致,轻巧而灵活,明清时期,这种类型的椅子大多用名贵的黄花梨与鸡翅木精致而成,制作考究,常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常置于文人的书房内,与桌案配合使用。
太师椅是一种形体较大,庄重而华美的坐具,常出现于王公贵族、官宦富贵之家。太师椅起源于南宋,明清时期,太师椅的制作常以大狮与小狮为图样,寓意太师、少师,故称太师椅。乾隆时期的太师椅最为精美,一般采用非常名贵的紫檀、花梨与红木等木材打制出木胎,然后再采用髹漆、镶瓷、雕刻等工艺装饰而成。太师椅的椅背大多是屏风式的,而且有扶手。
宝座,又称座椅,也称床式椅,原来是供皇帝专用的,是中国古典家具中最庄重、华美的坐具。其形体庞大、庄重且威严,装饰华美是它的特点。在制作工艺上,多以金银宝石等非常名贵的材料镶嵌或髹饰而成。后来,随着家具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宝座的数量也多了起来,宝座从皇宫走向大臣及豪绅之府。常见的宝座有三屏式、五屏式与圈椅式,用龙凤纹样装饰。与其他椅子不同的是,宝座大都单独陈设,很少配对使用。前置踏脚,后面摆放落地大屏风,以示庄重。椅上还常常放置坐褥与靠垫。后来出现的禅椅、半床及贵妃榻等家具,都是由宝椅演化出来的。
凳类家具与椅子相比,要差一个档次,通常为平民百姓家所使用的一种坐具。凳类家具的品种也不如椅类家具多,方凳、条凳、春凳、圆凳、绣墩等是常见的凳类家具。民间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条凳与春凳。明清时期,有一种形制与桌形结构相似的长形凳子,可容数人并坐,也可放置器物,北方称之为条凳,南方则称之为春凳,目前尚有实物存世。
圆凳是一种凳面呈圆形的坐具,凳腿直接落地,常见的有四足、五足的,也有六足的。足式有直脚、收腿式、鼓腿式等。有一种凳面呈椭圆形的四脚凳,民间俗称“鸭蛋凳”,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圆凳。其足端外撇踩珠,民间俗称“鹅头脚”。有一种五足圆凳,呈梅花形,故称为“梅花凳”,是红木家具中常见的坐具。
明清时期的绣墩,又名坐墩,因其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绸绣织物,故而得名。绣墩是凳类家具中的珍品,多为圆形,两头小,中间大,形如花鼓,又称花鼓凳,多用紫檀、红木、花梨等名贵木材制作而成,是硬木家具中的珍品。绣墩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凳芯通常用瘿木、云石等镶嵌,或者用藤条编制而成。在面框的四周常雕出鼓钉一周,墩身也有光素与雕刻之分,拐子龙纹、藤纹等是常雕刻的花纹。在使用绣墩时,人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辅以不同的坐垫。为了使圆墩形绣墩看上去更有灵气,一般会在鼓腰上开洞孔,通常称为“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