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烦恼(30)
第三十节:我的初一
有了第一次辍学的经历,我特别珍惜在校的每一寸光阴。上小学就没学到啥东西,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就更强烈,不管哪科老师讲哪一课我都会聚精会神,感受着知识的营养在丰富着我,总觉得老师就是圣人,肚子里的墨水就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他们讲的每一堂课就如同吐出一颗珍珠,让我爱不释手。我暗下决心,努力读书早晚有一天我要找到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也要做一名像老师那样有知识,有素养,被人尊敬的人。
从此以后,我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挂钟,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安排的满满当当。晨起做好家里一切该做的家务事,天不亮就得起来要不时间不够用。早饭带出午饭,吃完饭还要将中午的饭放到锅里。晚上放学还要到地里摘菜或收拾园子薅草,如果父亲回来还要给他备好洗脸水。为了让父亲满意,我每天在家都不停的干活,不光是在他面前表现,而是已将这些事当做天经地义的责任去自动自觉的做。学校离我家直线距离有二百米,每天我都是踩着铃声去上学,除值日那天,从来没有提前十分钟到校过。老师也了解我的家境,知道我的难处,哪怕是正在上课那,我感觉天阴要下雨了,我就会向老师举起手,老师问我啥事,我回答老师,请假回家盖酱缸。惹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快往家跑,抱柴火,盖酱缸,关窗户,收拾晾晒的衣服,老师对我只要有要求就给绿灯放行。我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怀,对我这样的学生不歧视,给了更多的体贴和温暖。我也心里明白老师对我的好处,我下定决心努力读书,绝不辜负老师的希望,要给老师和自己争口气。
我家务负担重生活又困难,在家没空看书,写作业,家里没有钱买练习本子。更没钱买钢笔水用,都上中学了,我还在用铅笔写练习册,这是因为可以用橡皮蹭掉写错的字接着写,省着浪费一张纸。就是用铅笔也使到不能握笔了,在用废纸卷上接着用,也舍不得扔掉。剩下的一小截铅笔头就用刀劈开,把中间的铅芯拿出来,插入麻杆中间,用线绳勒上继续用。买不起成瓶的钢笔水,就买二分钱的钢笔水片,冲一瓶能使一个学期。这种墨水写出耒的字迹是浅浅的淡兰色的,那时我只有一只蘸水笔,蘸水多了,还会污秽本子。我们老师都能理解,没有做过统一要求,学生们都能来到他们身边,回到学校课堂,是我们老师最大的欣慰。
我上课不受任何干扰,聚精会神,不管有何响动和吵杂,在那黄金的四十五分钟里我都会全神贯注,所学的知识要在课堂内消化理解,这是我给自己定的规矩,回家哪有时间那,成堆的家务等着我那,我爸爸都放出很话了,我哪一处不到哪行呀。学校的课程和家里的家务是同等重要的,哪方面做的不好,都会对我的学习受到打击和影响,我只能凭借着我的刻苦努力去做好,让老师和爸爸都能满意。每次考试无论大考小考,学习成绩都没有低于九十五分,几乎是满分。那时正是文革时期的教育小回潮,恢复了文化课学习,对教学抓的特别紧,达到快要拔苗助长的程度。考试也非常严格,一个班三十几个学生,要有两个老师监考。每次班级排榜我都是第一,尤其是数学都有加分,正常试题是一百分还要加两道难题,满分一百二十分。每次考试时,监考老师就会在同学们中间视察走动,最后站在我身后,开始我很紧张,老师越看越发毛,过一会就平静下来了,像电脑一样快速的进入分析检索,思路清晰,答案就会应运而生,这时我才能长出一口气。第一个监考老师看我得出答案,就走过去和另一位老师窃窃私语,那个老师也走到我身边看着我的卷子,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轮番到我这儿看,是错了还是对了,心里也没底了,很奇怪。下课铃响了,我忐忑不安的走出教室,急不可耐的和同学们对答案。大多数人没有做附加题,个别男生做了,有的还只是做了一半,就是全做了得数也同我的不一样,大家乱哄哄的议论纷纷。第二天卷子发下来,全班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是满分一百二十分。同学们对我更刮目相看了。老师们也更加喜欢我,有时考试也会马虎,监考老师就会在错的地方用手指点一下,我就明白是那个地方出了问题,再检查几遍,纠正错误。特别是考试出难题时,不光是我们班的两个监考老师,别的班的监考老师也来凑热闹,我每次都是那样镇定自若,因为心里有数,老师在课堂里讲的知识我都消化了,就不慌不忙的答题,成绩都是全班第一。老师就把我当榜样教育大家,特别是家庭条件好而学习一般的同学“你们放学回家撩下书包就是玩儿,赵瑞华同学呢要做饭干家务,照顾小妹妹,你们吃的是大米饭,她连苞米面都吃不上,你们呢穿好衣服,她的衣服上都是补丁,再看看你们的学习,那个能赶上她。你们要好好向她学习。”听到老师表扬,我有点不好意思,心里还是有点沾沾自喜。那时班里墙上有一个学习园地,要将每个同学的心得体会本子挂在上边,有一次,发现我的日记本被初三班主任朴老师注上了批语,他啥时候来到了我们班?啥时候看了我的学习体会?只见本子上的批语写到“你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歩,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你只有把这些成绩做为新的起点,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温暖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我把他当做座右铭刻在心里,只有不断努力,不能骄傲,为未来的明天奋斗。十四岁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单纯青涩的年华,我确少年老成,是从小没妈,生活的磨难让我过早的长大,穷则思变。我深知我的学习机会是老师给争取到的。我要抓紧在学校的一切时间学习,回到家里有干不完的活,更不能在父亲面前碰书本,生怕勾起他心里的不愉快。有人说女生一到中学就脑袋不好使,成绩就拉下来,我偏不听这个邪。有一次白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讲《邱少云》那篇文章,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战斗只进行了二十分钟就结束了。”这说明了什么?老师叫同学们站起耒回答。开始叫几个同学都没答对,老师有些生气了,那对不起就都站着吧,老师像集合队伍抱数一样,从第一排起依次询问,有的同学干脆说不知道,有的同学答的馿唇不对马嘴,有学习较好的同学也可能是没有思想准备,或是太紧张,也没有答对,这时全班只有我一个人还坐在那里,所有同学都像木头桩子似的齐刷刷的站着。白老师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我觉得也许我是老师手里最后的一张王牌吧,我心里也特别紧张,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与否,心想千万不要让老师失望啊!同学们正看着我呢,我要是答不上来,他们会幸灾乐祸的。白老师走到我跟前,“赵瑞华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站起耒毫不犹豫地说“这次战斗只所以进行了二十分钟,是因为邱少云在全身被烈火吞噬的情况下,一动不动,用铁的纪律捍卫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如果他稍微动一下,就会被敌人发现,那么这场战斗就不是二十分钟,也许时间更长,也许损失更大,也许代价更高,也许全盘失败。”说完以后我注视着老师,白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答的完全正确。都坐下吧。你们听一听,一样的问题,你们的脑袋是干什么的,只为了吃饭啊!为什么不动脑筋分析一下,你们听听赵瑞华同学的回答,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答的多么准确,而且用的排比句子恰如其分。你们别平时不服气,多向人家学习学习。”实际上老师问这个问题时,我连想都没想过,那时上学就没有预习这个概念,况且我回家就是干活,没有时间摸书本,只是老师把大部分同学叫起来之后,我才预感事情不妙,以前老师也提问过类似问题,答对了就坐下,那曾想,这次这么多同学答不上来,我才注意了课文,思考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急中生智,哪曾想一张嘴就滔滔不绝的说了这么一大堆话,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词是怎么组合起耒的。我也从心里感觉老师对我作答的满意,这也是老师对我刻苦努力学习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肯定。
对学习好的同学偏爱是不是老师们的共同特点,私下里评价学生是不是他们的乐趣儿?总之我在初一的学习一点没用老师操心,一直都保持第一名。还入了红卫兵,入了共青团,我们班团员只有两个,班长和我。我那时满十四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