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西陇氏(安)芒部陇氏渊源简述》
一【水西历史简述】
水西是贵州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土司政权,拥有悠久的历史。
水西土司始于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终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吴王剿水西’。其祖先源出‘希慕遮’后裔‘六祖’一脉相承。自慕齐齐始,称一世慕齐齐(或作祝明),二世齐齐火(即‘济火’)是水西历史上的关键人物。
‘济火’佐助诸葛亮擒拿孟获,他主动纳献军粮、伐山通道,为王师排忧解难,协助诸葛亮收服孟获,维护了一方稳定。因此被封为罗甸国王,获得黔西大片领地,奠定了水西土司最初的基业。
从济火后裔迁徙始世居水西。中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宋,水西纳土袭爵,不断壮大。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水西国主受封安抚使,土司制度在水西地区正式施行。朝廷以乌江为界,分其为水东、水西二部,国主仍居水西,号为罗氏鬼国。
明朝时,水西陇霭翠归顺明朝,水西土司得以继续生存繁衍。至水西‘奢香夫人’儿子时,朱元璋赐姓为安,称安的,水西世代自此以安为姓。
康熙年间,吴三桂剿灭水西彝族,水西余部在反抗吴三桂时,因反吴有功,朝廷允许安胜祖承袭水西宣慰使之职,但此时大定、黔西等四府已改土归流,水西土司被禁止干预军民一切事务,名存实亡。1698年,水西末代土司安胜祖病逝,由于他无子嗣,长达1474年的土司世袭终结。
水西土司拥有几个“贵州之最”:建制最早,世袭最长,占地最广,影响最大。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在贵州高原的乌江上游流域形成了超稳定的土司王朝,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历史文化包括独特的土司制度、民族风俗、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等,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和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案例。
二【芒部历史简述】
“简述云南镇雄“古芒部”的意思”:
“古芒部”指的是现今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的芒部镇一带。在芒部区域下辖很多部族,很多人口,就如今天的镇雄县安居一百多万人口一样,芒部当时有陇氏(安氏),顾氏(阿沽)主要居住于泼机,支禄氏,罗氏,陈氏,,王氏(阿侯),沙氏(邹)、曾氏(邹)主要居住于长沟,张氏(戛纳),李氏(戛纳)等家族居住。
芒部镇建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镇雄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方,也是镇雄土司的发源地。在蜀汉时期,彝族陇氏(安氏)祖先‘济火将军’次子莫哺曾居住于此。唐代时乌蒙后裔阿统子芒部在此设芒部,此地成为当时包括今镇雄、彝良、威信和贵州赫章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寄置西南番部都大巡检使司。元时置芒部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十五年置芒部卫指挥使司,十六年正月升为府,改隶四川省,十七年五月升为芒部军民府。清嘉庆五年因设镇雄州,芒部降为州辖地,清雍正五年随同镇雄划归云南。
道光二十七年,镇雄州牧吴铣怀古,在凌霄阁右边的石崖上书写“古芒部”三个字,并命石工刻于岩壁之上,每字一米见方,书法流畅,笔力苍劲,至今仍栩栩如生。清末设上北迎恩里(罗坎)一甲。民国初设上北区团,1934 年设第九区于芒部,1940 年设芒部镇。建国后,1950 年设芒部区,1988 年改为芒部镇至今。
如今,芒部镇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其境内还有天官府遗址、芒部石刻、石马洞、石乌龟、石椁墓、金姬坟、莲花山上凌霄阁、节孝坊等众多名胜古迹。2020 年,芒部镇获得“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称号;2024 年入选 2023 年昭通市市级绿美乡镇、绿美村庄建议名单。
三、【关于水西陇氏(安)芒部陇氏系希慕遮及六祖和济火后裔的族亲姻亲有哪些故事?】
水西陇氏(安)芒部陇氏作为希慕遮及六祖和济火的后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根据“西南彝志”载,希慕遮约西周时期人。
其中,济火是一个重要人物。据相关记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济火闻诸葛武侯南征,便率众前往迎接,并积粮通道,助力出征。他随诸葛亮军平西南夷,战斗勇敢,还亲擒孟获,立功于军前,得到武侯赞赏。建兴丙午四年(公元226年),蜀汉后主刘禅封济火为罗甸王,让他世代管理其土地,并统领四十八部。
在六祖分支的历史事件中,笃慕的六个儿子分别统率不同的部落向各地发展。长房生子慕雅切、慕雅考向“楚叶以南”发展,成为武、乍两个支系;次房生子慕雅热、慕雅卧分布在“洛博以北”,发展为糯、恒两个支系;幺房生子慕克克、慕齐齐向“实液中部”发展,成为布、默两个支系。
这些部落的发展和迁徙,形成了部分彝族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格局。而水西陇氏(安)芒部陇氏作为其后裔,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也有着许多与族亲姻亲相关的故事,比如共同应对外部挑战、维护家族利益、传承家族文化等。这些故事可能通过口口相传、家族文献或当地的文化传统得以流传,但具体的细节可能因时间久远和资料的限制而难以完整呈现。
这些历史和传说反映了部分彝族的繁衍、迁徙和发展历程,以及他们的家族观念、文化传承和与其他部落的关系。对于研究部分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四、【以下是一些与水西陇氏(安)芒部陇氏系希慕遮及六祖和济火后裔相关的具体历史事件】
- 济火助武侯南征: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济火闻诸葛武侯南征,便率众前往迎接,并积粮通道,助力出征。他随诸葛亮军平西南夷,战斗勇敢,还亲擒孟获,立功于军前,得到武侯赞赏。建兴丙午四年(公元226年),蜀汉后主刘禅封济火为罗甸王,让他世代管理其土地,并统领四十八部。
- 济火受后主诏平叛:蜀汉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牂牁界中普里(属贵州)革僚反叛,济火受后主诏,率众讨平之,进而拓其境地。
- 六祖分支:战国时代,彝族先民部落酋长笃慕在洪水发生后,由蜀地率领民众迁到高高的洛尼山(今云南会泽)一带暂避水灾。洪水退后,又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洛尼山一带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笃慕主持祭祀后将其民众分成六个部,分别由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统率,组成武、乍、糯、恒、布、默六个部落,向不同方向发展,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六祖分支”。其中,第四祖的恒部游弋在滇东,到第八世恒雅妥时部落强盛,进入昭通地区;第六祖默部的第二十一代孙勿阿纳,迁到贵州地区建立了“柯禾大城”,又过四代即蜀汉之世,妥芒部分支到镇雄地方建立了芒部部。
陇澄:(公元?~1613年待考),彝族,原名安尧臣;水西人(今贵州毕节)。著名明朝土司。安尧臣为水西彝族土司。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水西彝族土司安疆臣去世,由弟弟安尧臣袭职。安疆臣为水西彝族土司时期,当时芒部陇氏族人垂绝,安尧臣入赘陇氏,遂冒陇氏,称陇澄,1608年由于安疆臣去世,安尧臣接水西彝族土司职位,后为贵州宣慰使。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安尧臣去世。
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水西陇氏(安)芒部陇氏的祖先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和迁徙历程,以及他们与其他部落或政权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这些事件对于研究陇氏、安氏等彝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以下是代表水西陇氏(安)芒部陇氏系族亲姻亲为主题的七言律诗】
(一)
《水西芒部情谊长》
水西陇氏韵悠扬,
芒部宗亲情意长。
六祖分支传伟业,
千年族史谱华章。
姻亲互助温馨绕,
族系同根笑语香。
祖辈恩德福泽厚,
子孙繁衍永隆昌。
(二)
《水西族亲》
水西陇氏亲缘厚,
芒部同根岁月悠。
姻娅情长传世代,
族风和睦永千秋。
(三)
《水西姻亲》
水西芒部族亲连,
陇氏同宗血脉缘。
嫁娶婚仪传厚意,
亲情永固共团圆。
这些诗描述了水西陇氏和芒部陇氏之间悠久的情谊。他们是六祖分支的后裔,有着千年的家族历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族亲之间相互帮助,充满温馨,同根同源的关系让他们相处时充满笑语。祖辈的恩德为子孙后代带来了深厚的福泽,保佑着他们繁衍昌盛,永远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