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成长共同体在学科课堂领域的建设要点厘定
生态成长共同体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它有共通的关于成长的文化信仰,是一致文化信仰的共同体;二是它有共有的关于成长的生活方式,是相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三是它居于相同的自然环境,是一致体验场景的共同体。
一、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的领域切割
从生态成长共同体的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涵出发,学校内的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可以切分为三个领域。
1、生态成长共同体的组织建设领域
这是前面提到的课外应用领域与课堂应用领域的基础。一所学校整体上没有借助生态成长共同体提升育人质量的意识,或者这所学校没有借助生态成长共同体提升育人质量的集体实践,也就意味着大家没有共同的研究课题,没有共同的话语。如此一来,提升生态成长共同体成效便会成为一个不存在的假命题。
提升生态成长共同体的组织建设成效,要抓两个关键人物。一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生态成长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也必须是倡导人。二是班子和教师,班子要完成要不要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相应实验的决策,教师要从内心里感受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的作用。班子和教师的关键是学校要努力将学校或者年级建设成一个生态成长共同体。
说到底,学生层面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成效如何,是班主任智慧的结晶。这个舞台要交给班主任,要让班主任充分展开实验,各显神通。学校要定期展开班主任借助生态成长共同体提升班级管理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竞赛。为班主任搭建展示自己有价值的脑力劳动和创造的机会与舞台。
2、生态成长共同体的学科课堂建设领域
学校工作方方面面,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教育教学方方面面,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往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达成和实现的。因此,借助生态成长共同体这样一种形式,有效提升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任课教师要面临的问题。
课程教学中心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首脑,课程教学中心要重点关注这个领域。要借助十大名片课评选,借助课堂文化节,借助公开课、调研课,全面发现和总结学科教师借助生态成长共同体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经验与范例,不断用这样的经验和范例引导更多的教师关注这一问题,研究这一问题。通过这种“贴身化”的贴地飞,落实课堂第一,关注课堂教学质量。
3、生态成长共同体的课外育人建设领域
创客教育是一个领域,书香校园建设是一个领域,红色教育是一个领域。
班队会是一种主要表达场,学科综合研究性学习同样是一个表达场,创客、项目学习当然也是一个表达场。
学校之中,育人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成为学校的精神共识。学校内外的每一个人都担负起应有的育人职责,这才叫全员育人。在学生课内外生活的整个过程中育人,才叫全程育人。在学校的全部生活中育人,才算是全方位育人。
问题是,学校的物质资源、时间资源和精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把有效的资源集中起来办重要的事情,才能办好事、办成事。
当前能做的事,重要的事,便是我们引导学生展开课外育人建设的重点领域。这个时候,课程教学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学教服务中心、办公室、教研组,任何一个能够调动资源的部门都有可能成为生态成长共同体课外育人建设领域的组织者。
说到底,生态成长共同体的课外育人建设领域是通过创客学校、书香校园这样的学校特色营建来展现的。反过来讲,学校的特色、品牌建设,只有借助生态成长共同体这一组织形式,才能更深入,更有教育效益。
二、生态成长共同体在学科课堂领域的建设要点厘定
生态成长共同体是以成长为中心,以生态为要义的。生态成长共同体在学科课堂领域的建设要围绕一个具体的目标: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 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可以聚合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力量,集中围绕建设目标,展开针对性的研讨和梳理。
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就是要强调以学者的“学”为中心。因此,基于生态成长共同体的学科课堂,要真关注学,要着眼真学,要聚焦学的品质。践行新生命教育的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对具体的建设要点进行了如下厘定:
1、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要凸显学生的学,展示学生的学
只有以生态成长共同体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学科课堂,才会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也只有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才有可能凸显学生的学,展示学生的学。凸显学生的学,展示学生的学,要真关注学生,真关注学,要着眼真学,要聚焦学的品质。凸显学生的学集中体现在勤学(意志坚强、毅力持久、日有所进、天天向上)、乐学(目标明确、动力巨大、兴趣浓厚、深入其中)、善学(方法正确、习惯良好、身心两健、效果显著)上,真正践行新生命教育理念,落实三维生态课堂基本要求的美好课堂,一定是在勤学、乐学、善学三个方向上完成了整体优化的课堂。凸显学生的学,展示学生的学,就是要完成学生在勤学、乐学、善学三个方向上的整体优化配置。
2、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要指向以自主自觉为前提的有价值的脑力劳动
课堂要扎扎实实,但不能只有扎扎实实,还应当有灵光乍现、妙手偶得、巧夺天工。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道场,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要志向以自主自觉为前提的有价值的脑力劳动。其中既有教师的自主自觉,也有学生的自主自觉。
何谓自主自觉?这是每个进入课堂的生命,包括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反躬自问的问题,怀揣问题进课堂,有所准备展开学习活动,这是自主自觉的开端。
什么是有价值的脑力劳动?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都是有价值的脑力劳动,但层次和程度不同。课堂上教师主导组织起的学习活动在哪种层次、哪个程度上?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在哪种层次、哪个程度上?这些都是我们追究和体会课堂这种以自主自发为前提的有价值的脑力劳动的关键问题。
3、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要以学为着眼点,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领域展开
真正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教育者一定会有穷究意识。李卫霞老师在数学学科课堂上,着力展开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率先提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领域展开概念。这才是真正的负责任的优秀教师的作为和担当。课前基于生态成长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如何自主展开;课中合作之前、全班交流之时、合作探究过程中、小结时如何优化;课后生态成长共同体如何在订正、纠错环节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断精进。
4、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要落实在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发挥上
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体现在教师的课堂第一意识上,体现在教师精当用心的备课上,体现在教师的师德(敬业精神)、教师的学生观上,体现在教师对业务的不断精进、精益求精上。李卫霞老师上课前两次三次备课,对名师录像课中名师语言的的反复斟酌、体悟,都是教师课堂主导作用得以创造性发挥的前提。
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发挥重点体现在课堂流程的各个要素环节上,三维生态课堂的基本流程是独学引导、合作展示、达标检测、总结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这些流程环节的高效上,独学引导也好、合作展示也好,达标检测也好,总结提升也好,如何基于生态成长共同体来高效展开,教师的精心备课能否体现为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这些才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躬的。
5、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要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心的持续抓,抓持续上
近十年的新生命教育实践,如果有些心得的话,那便是做的哲学。我们的校风是“求真、向善、尚美、立新”,这一校风的初心是希望全校师生、家长能在真善美的方向上创造立新。创造立新的本质是对现在做的事情的精益求精。所谓做的哲学便是用“做——坚持做——坚持系统地做——坚持系统地做成日生日长的生态”的逻辑在最好的培育,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们。
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这件事,不但课程教学中心要做——坚持做——坚持系统地做——坚持系统地做成日生日长的生态,这件事也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是学校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以,学校层面也会做——坚持做——坚持系统地做——坚持系统地做成日生日长的生态。
做的哲学并不高深,只是在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上多问了一句,我们改善了什么?
6、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首先体现在对“生态成长共同体”名讳的敬重上
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对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经验的表述过程中,不少同志用“小组合作”、“小组建设”来代替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客观来讲,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与小组建设在当前阶段的培育小学没有什么分别,这也是大家习以为常地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根源。
但小组就是生态成长共同体吗?创客教育展开时,生态成长共同体是“小组学生+家长志愿者+校外科技辅导员+学科辅导教师+分包教师”聚合性结构。即便是课堂上,我们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放大小组的概念。所以,小组不等同于生态成长共同体,生态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在课堂上基于小组、超越小组的概念。
由此类推,小组建设就是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吗?毋庸置疑,答案也是否定的。小组建设更像是一种方便管理的结构,而生态成长共同体则更倾向于共同体和生态成长。
客观来讲,将小组建设和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两者的内涵与策略区别开来,正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研究和实践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的重点。正像当初我们调整学生的座位引发课堂形式上的变化十分重要一样,从名讳上保有对生态成长共同个体建设的形式尊重也十分重要。
生态成长共同体建设从尊重这个名讳开始。
(特别感谢:课程教学中心促成了这次以“聚焦生态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科课堂质量”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特别感谢刘胡垌小学同仁的参与和贡献。当然,特别感谢陈伟红老师的研讨课,感谢王浩汝、陈茹、孙文婷、李卫霞等教研组长的智慧分享,感谢马喜玲校长的集中概括。)
王浩汝:
小组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合理组建小组、培养组长发挥小组作用、小组内人人参与、
李卫霞:
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孙文婷:
关于小组建设问题的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