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那么多焦虑?我想,跟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有关的,可以这么说,我们很大部分的人都是被“吓”大的。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看,警察/保安叔叔来抓不听话的小孩了!”
“你再这样,我就把你扔出去,让坏人把你捡走。”
“你是我们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再不乖就把你送回去。”
“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去扫大街/捡垃圾!”
“考不上好大学,你这一辈子就完了!”
“你是为我们读书吗?你是为你自己!现在不吃苦,以后有你的苦吃!”
“你再这样,所有小朋友都不会喜欢跟你玩,大家都会笑话你。”
“出去别说是我的孩子,我丢不起这个人。”
“再不睡觉,大灰狼就来咬你了!”“西瓜籽吞到肚子里,会在你肚子里长出一个大西瓜!”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就拿这个成绩回报我们?”
……
诸如此类的话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我们在这样的话语体系里学会了什么?恐怕获得的不是鞭策的力量,而是恐惧。在恐惧只能学会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我父亲单位里,那个时候具体做了什么事早已忘记,大概是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可能大人们觉得应该“上纲上线”的,应该“吓一吓”的,于是就有人说做了这样的事,一会警察会来抓你了,其他人也跟我附和起哄。那个时候大概才刚上小学不就久,年幼的我吓得无处可躲,最后不得已钻到床底下去躲了起来。大人们丝毫不觉得这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有什么样的伤害,大概是觉得好玩,这么一吓就躲到床底下去了,逗得他们哈哈大笑起来。而我在床底下瑟瑟发抖,许久不敢出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警察这个词都是我恐惧的,警察这个形象也是我所恐惧的。我不知道这段经历发给我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胆小、懦弱、不善交往、喜欢推卸责任……
张老师说:“作为父母,很多时候都得注意不要把恐惧放大。不要把恐吓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要把恐吓变成我们督促孩子、促进孩子进步的常见手段,恐吓并不具有鞭策性的力量。恐吓甚至会加深孩子的恐惧,造成孩子身心方面的很多麻烦。”
在2020年9月,武汉一名14岁的初三男生因为在教室与同学玩扑克牌,被老师请家长到校配合管教。其母亲来到学校后,情绪非常激动,在教学楼走廊里,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对儿子进行了激烈的训斥和扇耳光。母亲离开后,这名男生沉默了片刻,突然转身爬上栏杆,从五楼跳下,最终不治身亡。
而这位母亲的行为是典型的“当众羞辱式教育”,其背后的逻辑是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令人难堪的惩罚,来“吓住”孩子,让他记住教训,从而“成长”和“懂事”。她认为这种强烈的刺激能让孩子再也不犯错误。
事实上,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自尊心极其脆弱。母亲在公开场合的羞辱,摧毁了他最后的心理防线和尊严,导致他瞬间做出了极端的选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最坏的结果,与所有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个新闻事件以最惨烈的方式展示了“恐吓式教育”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样的以摧毁孩子自尊和安全感为代价的“教育”,根本不是教育,而是迫害。
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情形下,对孩子的帮助,都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地远离学业上的、身心上的,以及情感上的各种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