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人——修得一颗温暖心
父亲苏洵——知子莫若父
都说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位偶像,毫无疑问,苏洵在少年苏轼的人生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父亲就是孩子们的起点,苏轼兄弟俩拥有的起点比一般人高的多,说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不为过。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他在史上是以大器晚成闻名的,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图强,儿子苏轼在他二十八岁出生,他对这个长子寄予了厚望。
苏洵不仅自己刻苦用功。也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儿子。八岁安排小苏轼师从张易简读书。苏轼读书都是边读边抄,一百二十卷的《汉书》手抄两遍。年少时读过的书都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成年后入朝为翰林,起草各类文件提笔就写,从不查任何资料,这和父亲苏洵的高标准严要求脱不了干系。苏洵教儿子读书的同时,还教他们写作。父子三人经常互相唱和,曾一同写过《六国论》,还有各具风格《南行集》。受父亲的教诲。苏轼从小写文章就追求内容要言之有物,文风要汪洋恣肆。在治学方面,苏洵对苏轼的影响也颇大。苏洵晚年钻研《周易》,临终叫儿子替他完成,苏轼继承父亲遗志,写成了《易传》,又加入苏辙的注解,合称《苏氏易传》。
在学术的道路上,苏洵可以说奠定了苏轼一生的基础,而在人生道路上,他则指明了儿子一生的方向。苏洵素来心怀鸿鹄之志,一心要出蜀求仕。是他引领儿子们进入到当时的名流圈。他去成都拜谒知府张方平,到京城拜谒韩琦、欧阳修等人时,都不忘带上苏轼兄弟,是他一手拓宽了苏轼的人脉圈子和人生半径。
苏洵为人不苟言笑,极为刚烈。苏轼兄弟继承了父亲这方面的性格,相对来说苏辙较为谨言慎行,而苏轼遇到大是大非问题,也和父亲一样刚肠疾恶,遇事便发。苏洵认为大儿子苏轼过于直率,不加掩饰,担心他会因此惹祸。所以还特意给他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一些。真是知子莫若父。
苏轼对父亲极为尊敬孝顺。在去凤翔为官时,知道父亲喜欢吴道子的画,不惜花十万铜钱购得吴道子画的四扇j门板,回京后献给父亲。苏洵大喜,认为是生平藏品中最得意的。苏洵过世后,他又将这件藏品连同灵柩一起运回了眉山。
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程夫人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苏洵在外游历时,她就教儿子读书。她一生劬劳,性情宽厚,乐善好施。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名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也是源自幼时母亲留下的教诲。可惜她在父子三人上京赶考时就不幸病故。
苏轼的祖父苏序堪称眉山乡间一个奇男子。豁达不羁。喜欢喝酒,乐于助人,典型的大智若愚。苏轼身上的乐观、侠义和孩子气,追溯起来都可以从苏序身上找到源头。
总体来说,苏轼是幸运的,因为他成长在一个非常温暖友爱、气氛宽松的家庭,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这点从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佐证。幼年时获得的丰沛的爱,如同一束束阳光,照亮了他一生最初的底色。后来他不管遭遇何种挫折,一颗心始终光明磊落,而这颗光明之心,正是在苏家眉山老宅,在父母的爱护下滋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