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五七:精气神系统论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王阳明有个学生叫王嘉秀,王嘉秀对比佛、仙之道——“佛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认为仙家在“长生久视”上颇有研究,试图以此引人入道。
《道德经》讲“治人事天,莫若啬”,认为由“啬”而“早服”“重积德”的“无不克”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所谓的“啬”,其实就是聚敛、收藏神形而不用,与“无为”暗合。只有懂得主动地聚敛、收藏神形而不用,才算是为当用之事早早做好了准备,才能“仓内有粮,遇事不慌”。这里所讲的“啬”的本体便是元气、元神、元精,用王阳明的话讲,三者本是一体的。
细细品咂,我们会发现仙家讲“长生久视”之道,是在讨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道家丹道中,认为一气之妙用为元神,一气之流行为元气,一气之凝聚为元精。称之为三元,加上元性、元情,统称为五元。三元也好,五元也罢,都在试图以系统的视角讨论人的身心精神。今天,民间强调人要活出“精气神”,武行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无不是从系统整体视角来看待人。甚至《道德经》所讲的“长生久视”之道,一口气拓展到了“可以有国”“有国之母”的程度,也就是说小到单个的人,大到万事万物,无不是个系统整体,唯有从系统整体去审视,才能“长生久视”。
《中庸》干脆讲,只有“天下之至诚”能“尽其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至于“赞天地之化育”——襄助天地化育万物。也就是说,把一个小系统研究明白了,整个大系统都会贯通起来。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精气神”的问题。人到世间,总要找个缘由,这个缘由便是生而为人的目的,目的未抵达时,便是目标。人生在世,虽然受到各种牵绊和干扰,总会歪歪扭扭地向这个冥冥而存的目标前行,这个歪歪扭扭的前行过程便是“气”,“气”之所至,有立竿见影之效,化腐朽为神奇,那个冥冥而存的目标居然实现了,这便是“神”。
遗憾的是,从科学的角度看,有研究目标的学问,有研究过程管理的学问,甚至也有研究管理艺术的学问,却找不到将三者统筹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去研究的学问。
只有将三者统筹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去研究。才会得出“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的结论,才会有“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的意识。才会有“谦受益,满招损”的觉悟,才会有“操存舍亡”“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选择。
传说王阳明智多近妖,然而,他的弟子描述他,平日里就像个蔫黄瓜一样,好似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只有到了讲学的时候,才会焕发生机、精神抖擞、神采飞扬。我们看历史上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战例,无不存在一个“扮猪吃老虎”的故事,得胜一方总是通过不断地示弱让对方放松警惕,最后在关键节点上给予致命一击。
元气受外界干扰太多,不能守神聚敛,便会白白耗掉;元精本身就是元气凝聚的结果,倘若轻易发散,便会夭亡;至于元神,所谓神奇,不过是暗合天理的出乎意料罢了。合的是天理大道,出意料的是常人视角。神奇用得多了,也就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觉出元精、元气、元神,为的是整体系统的协调一致,求的是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