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难点:
1.对课文反复诵读,激发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 达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诸葛亮的故事、名言、俗语、诗句等,以此激发学生对诸葛亮文章的学习兴趣。
明确: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二、熟练诵读课文: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静思子自知。”
1.读准字音
指生读:PPT出示易错字音,请生点评
2、读对节奏
自由朗读:准确流畅,节奏分明,ppt提示断句标志。
3、读出韵味
对比朗读:
(1)虚词: “夫君子之行”的夫去掉对比, 虚词轻短,实词重长。
(2)对称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要读出谆谆教导之情,语速舒缓,“非……无以……”句式要重读“非、无以”。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个句式的也是为内容表达服务的。这几句话,主要表达时光飞逝,如不振奋精神,精心勤学,将一事无成。用四字句,节奏短促,气流加快,符合时间流逝之快的内容表达。
(3)体会语气、感情可采取句式变形方法来对比感受。
课文变形: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须静,才/须学,学/以广才,志/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理解《诫子书》内容
短短86字的信中浓缩了智者诸葛亮毕生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更凝聚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想要体会其中饱含的智慧和深情,首先要读懂字面的意思,
1、疏通文意: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利用文言重点实词和对称句式梳理重点词句,翻译课文内容。
2、一句话概括深切期望
(1)诸葛亮想要儿子成为君子,他认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是?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板书:静、俭)这是中心论点,也是中心句。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俭:节俭、俭朴,不过分追求物质和外在。
(2)围绕论点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比照,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并说说几 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立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
明确: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学习的前提,是立志的条件。
3、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修身养德的根底。"静以修身"意为清心寡欲,内心保持宁静,不贪物欲。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是屏除杂念,安宁专一,心无旁骛地学习。 "静"就是淡泊名利。淡泊和宁静才能明志。
静心是一切的基础。现在我们能深切理解“宁静致远”的内涵了,这里的“远”不仅指学习的高度,还包括学问的深度,做人的风度,和志向的深远。
4、小结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而诸葛亮也在家书中劝诫儿子做到静、俭、立志、学习、惜时,作为一代贤相,忠君典型,他更是以身作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了他的一生。
四、品诸葛情怀
背景。诸葛亮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写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族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书中慈父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情怀和谆谆教诲浓缩成86个字,可谓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情真意切,值得细细品位。给予儿子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的诸葛亮自己做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了吗?请谈一谈你认识的诸葛亮。
利用助读资料小结:
(1)关于接世: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2)关于淡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关于志向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关于节俭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他嘱咐后人不讲排场,不浪费钱财。墓地依山而建,够放下棺木,入殓穿死时衣服,更不需要陪葬。)
2、而在父亲期望与劝勉中长大的诸葛瞻后来又怎样了呢?
材料四∶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比表为琅琊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诸葛亮父子三代满门忠烈,君子情怀尽显。
3、有感情背诵全文
《诫子书》中有期望,更有深情,翩翩君子,宁静致远,流芳千古。
五、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翻译课文。
搜集资料,以诸葛瞻口吻给父亲写一封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