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红楼梦》,故突发奇想要做个专栏,本文纯属个人浅薄见识,愿各位专业红学人士不喜勿喷。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种红楼梦,有人抑黛扬钗,有人则偏爱黛玉,并且努力把这些偏爱代入文本,硬生生把自己的偏爱掰扯成曹雪芹先生的“偏爱”。其实也不仅仅读红楼的人如此,
人们看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偏爱”,并且喜欢把这样的情感归宿固执的安在作者身上,道这就是作者不言明的隐喻。
红楼梦在开篇讲: “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大意是,我的罪孽固然是不能赦免的,然而闺房女子中原本清清楚楚地有这些有才有德之人,万万不能因为我的没出息,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就连这些美好的女子也一并抹灭掉。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作者自喻宝玉,并将闺阁女儿的风情才干展现的故事。作者文中以宝玉的角度看待事物,会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但永远不会因为偏爱去贬低哪个女儿。我觉得当今写小说的作者都该好好借鉴草公如此,每每文章出来,总有自己的偏爱,坏的人万事皆坏,恨不得人世间所有的坏品质都在其身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的人完事皆好,人世间所有的善良勇敢坚韧慈悲之心都有。。。这是极不客观的。不似红楼,每个人都有她的小心思,每个人都有她的闪光点,这才是真正的人,真正人生啊。
今日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男主,宝玉。
很多人说贾宝玉花心,是现在人所说的中央空调,上至小姐,下到丫鬟,他都把她们的情绪照顾的面面俱到。初读红楼时,我也这样觉得,宝玉还真真是见一个怜一个,看不出来这是对黛玉多认真啊,好似他那些叔叔哥弟,也未见真心几分啊。但后来再品,我又发现,原来幼稚的是自己罢了。首先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注意书中主人公的年龄,宝黛初见时,黛玉六岁,宝玉七岁,宝钗入贾府的时候,宝玉12岁,黛玉11岁,宝钗14岁。就是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一的几个小朋友而已。而判断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花心……实在是……为时尚早。我们读红楼,往往会因为文中人物看待事物的观察力,处理问题的妥善处,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而忘了她们的年龄。这里我倒是十分钦佩古人的教育,能让孩子从小知书达礼,且善于体谅别人和谦让别人,着实打脸现代教育了。现在的孩子莫说七八岁了,即便是十五六岁,也好似顽童一般,让父母老师着实头疼。
话题扯远了。再说回宝玉,我们听蒋勋说红楼,蒋老师曾说道宝玉有一种对青春的单恋。这同样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对于宝玉性格的解释——他喜欢所有青春的、美好的东西,他对美的追求几近痴迷,他认为正值青春的女孩子是世间最美最干净的。而任何迂腐、世俗的东西,都是对这种美的伤害。所以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女孩子长大就要嫁人,然后长成婆子,如珍珠般的眼睛就变成了鱼目。为什么宝钗、湘云、袭人这样美的女孩子会说仕途经济这样迂腐的话。
所以说宝玉的爱是虚幻的,是纯洁的,是不容一丁点污染的,是只存在于太虚幻境的前世之缘。但凡沾染了半点世俗之气,那就不是宝玉的爱了。
所以在宝玉得知了龄官和贾蔷相爱后,在宝黛赠帕之后,原本爱青春,爱青春之美的宝玉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得不到所有人的眼泪的,只要有一个人能为自己流泪就够了。他原本中央空调般的,对美的欣赏、爱慕开始有了层次——他依旧追求美丽,但却明白了欣赏与爱恋的区别。
所以宝玉的爱不是花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他的爱是在灵河岸边浇灌过任何美丽的仙草,但是唯一用整颗心去回应他的浇灌的只有绛珠仙草,他感受到了这份回应,便把她当成了与其他仙草不同的一株,兵役最真挚的感情给予回应。
再说黛玉,林黛玉前世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为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遂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才下凡来经历此番情劫。这应该就是现代仙侠剧所说的下凡历劫了吧。
当神瑛侍者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黛玉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红楼梦》的第三回中作者就描述林黛玉的神态外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大意是:此女子眉毛仿佛笼着又仿佛舒展着,眼睛好像透着欢喜又透着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叫人看不清楚。幽怨,忧愁的姿态尽显于两边的酒窝,身子柔弱如同承袭了一身的病。眼睛含着泪光,轻轻的喘着气。安静的时候就像娇花照水般迷人,行动时像弱柳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心智比比干还要聪明,病态的美,比西施更加漂亮。你看看,作者对黛玉的美貌是十分肯定的,貌比西施还胜三分。相传西施也是病美人,常年心口疼痛,手捂胸口的样子更让人怜。大概黛玉亦是如此吧。黛玉六岁,生母贾敏病逝,因此来到进贾府。贾敏是史太君最疼爱的女儿,因此贾母将对贾敏的疼爱转移到这个外孙女身上,无微不至地呵护她,一口一个玉儿,觉得她体弱多病,弱不禁风,更生怜爱。黛玉九岁时,林如海病逝。此时的黛玉父母双亡,彻底寄居在贾府,虽然有贾母关怀备至的疼爱,但是一入侯门深似海,谁又能真正体会黛玉父爱母爱的缺失,寄人篱下的孤寂与背井离乡的痛苦呢?再这样的背景下,黛玉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不过我觉得这与她自小体弱多病的体质是分不开的,人总生病变回忍不住乱想多疑,相信每个生过大病的人都会有体会。生理疾病会对心理产生影响。黛玉是个非常敏感、金贵且知礼的人。对一切不符合礼仪的东西都会在意,且敏感的性格会让她认为自己被怠慢了,而从小的娇生惯养又不允许自己被怠慢。送宫花就是这样的典型。第七回,周瑞家的把进荣国府打秋风的刘姥姥送走以后就去向王夫人回话,那时候王夫人正在薛姨妈处,于是周瑞家的便去了薛姨妈那。刚要走时,薛姨妈突然想起了有些宫里头做的新鲜花样儿堆纱花,要周瑞家的顺道给送去,一共十二支,三春每人两支,黛玉两支,剩下的四支给王熙凤。这周瑞家的便替薛姨妈去送宫花了,不过周瑞家的为了顺道方便,在给三春送完之后就直接给王熙凤送去了,最后才到了黛玉这里。这黛玉一问知道是最后剩下的两支便不高兴了,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一句弄得周瑞家的很尴尬啊!这黛玉情商那么高,为什么会当着王夫人的陪嫁说这样的话呢?难道她就不怕薛姨妈和王夫人怪罪吗?黛玉不怕得罪人,这也是她性格的一大特点,尽管寄人篱下,但却爱憎分明,不喜世俗,这也是她能跟宝玉相知相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除此之外,黛玉也调侃过她认为乡土味重的刘姥姥,笑侃凤姐、惜春,但这些都是这个小女孩儿的玩笑。宝玉喜欢她不世俗,爱恨分明,不外露地直爽。
然而恰好也是因为这些,黛玉跟宝钗才有了区别。大观园里的姑娘大多都是喜怒形于色的,黛玉都能一眼看破每个人的性格喜好。唯独宝钗,喜怒不形于色,事事考虑周全,深得所有人的喜爱,黛玉看不懂她,不知道她的爱憎喜恶,不清楚她的行为思想,所以大家看得到,在前四十二回里,黛玉都是不喜欢宝钗的,所有跟宝玉生气都气的事都与宝钗有关。所以总给人一种黛玉很作很矫情的感觉,初读时,我也有几分不喜黛玉,无病呻吟就是这么来的吧。但是自四十二回宝钗私下里找黛玉点破她行酒令时不应该说那么多禁书内容时,又是那么诚恳坦然,为黛玉着想,把自己也曾读过禁书的秘密与之分享时,黛玉才真正对宝钗有了全新的认知与了解,开始喜欢宝钗,而且是真心实意的喜欢,甚至后来要认薛姨妈做干妈。读到这里,我甚至有种偶像剧里男女主释然所有误解走到一起的感觉,哈哈,自此之后,我更觉黛玉可爱了。试问,一个爱憎分明,才华横溢,貌比西施的美人儿怎么能让人不爱呢。或许她有时候说话尖酸刻薄,挤兑人挤兑得让你觉得很尴尬,也会让人感觉她看不起刘姥姥,还嘲笑刘姥姥是母蝗虫,让人觉得她不食人间烟火。但你是站在自己的的角度看待的黛玉,并不曾了解过,深居候门的女子根本不知道世间疾苦,她的言行也就能理解了。况且,人无完人,正因为她性格的缺陷,才说明这是一个真正的人啊。
未读红楼时,总觉得一群婆婆妈妈的故事有什么好读的,总听人说林黛玉成日里哭哭啼啼,很是矫情。初读红楼时,觉得宝黛之恋确实很是矫情,再读红楼会发现故事只是历史的影射,曾经有多少爱恨情仇被宗教礼法所不容,就有多少为了爱情为了自由而搏击献身的灵魂。我们现在的自由主义不是一天得以实现的,是踩踏在无数为之奋斗和牺牲的血淋淋的身躯之上一步步走过来的。所以说,红楼一梦,道不尽的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