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十四章 多寡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现实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人性的走向,什么的环境造就什么的人文思想。世俗世界是真实而现实的,它与人的直接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的感受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没有吃的,人就会感到饥饿,就是这么现实,没有穿的,人就会感到冷,就是这么真实。我们不能脱离现实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的存在是以现实世界的存在为前提,人的生存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和前提。这就决定了人的思想是随着物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原始社会早期,三皇为人类的生存奠定了基础,巢氏上树筑巢解决了先民免受野兽毒虫的侵害,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烧烤食物解决了先民生食患疾的问题,这一时期原始先民还处在食物采集狩猎阶段,所以巢氏与燧人氏解决了这一时期先民住与吃的问题,使得先民能够生存下来,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一时期还有其它的原始部落首领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凡是传说中的上古神话人物其实都是这些部落首领的化身。
到了五帝时代,神农氏发明五谷农业与中医药,人类社会进入了食物培植阶段,对野稻与动物的训化使人类获得了稳定的食物,动、植物蛋白的稳定摄入加快了人类身体的发育与健康成长,增加了人的寿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于食物的增加,人口数量也得了提高,随之产生了生活物质短缺现象,为了生存生活以争夺食物为目的的斗争发生了。这一时期是尧、舜、禹当王,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禹治水是这一时期的终点,应该是农业逐渐成形的时期,舜是食物采集与培植相交时期,尧是原始部落逐渐融合时期。
大禹初期本是农业成形丰收在望,不想世纪洪水让一切重新来过。这时食物极为短缺,人们的思想又回到了自保性命的境地,所以韩非子说“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饥年没吃的,就是亲弟弟来了也没有吃的;丰年丰收,就是远方客人来了也给吃的,这不是“疏骨肉爱过客也”,而是真的没有。生活物质的匮乏限制了我们所谓的道德思想。对此,韩非子认为:“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意思是: 因此,古人轻视财物,并不是因为仁义,而是由于财多;今人互相争夺,并不是因为卑鄙,而是由于财少。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道德文章可做,这是韩非子单纯从物质的角度来分析事物,古人疏财非仗义,而是财多;今人争财非卑鄙,而是财少。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这么分析问题,社会毕竟在发展,财富也在不断的增加,生活也在日益改善,财多财少已不是疏与争的根本原因,疏与争的原因越来越多元化。当人类社会整体脱离物质而活时,文化与思想的因素是导致疏与争的直接原因。人类从为了生存而人与人争斗、人与自然争斗,发展到部落与部落之间争斗,再发展到以国家为单位的争斗,当去中心化的AI时代的到来,人类是否会回到原点恢复到人与人的争斗呢?
对物质与土地的占有,这是浸入人类骨子的原始基因,相对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为了生存几亿年的人与自然的斗争史使的人类从心里更加重视物质的占有,这是一种保命的天性使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来衡量古代人,就像韩非子说的疏财非仗义,而我们却总说仗义疏财,是因为我们用现在的道德观认为一个人只有了仗义的思想才会疏财。但现实却是多样性的,我们看到过有钱人一毛不拔的,也看到过拾荒者捐赠积蓄的。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物质是生存生活的基础,但脱离了物质还以物质为中心,那么就是物欲,而物欲阻碍了人文思想的发展。还好,我们的祖先在脱离物质而活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人文思想的发展,并一直演化前进,积累成典升华为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