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拜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刚刚读完第二部—我们仨走散了,由于对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缺乏了解,加之第二部的虚实结合,不断在现实与虚幻间转换,说实话自己的阅读并不轻松,然而当读毕第二部,真刻的感受到了作者对丈夫、女儿的爱恋与不舍,使读者心神发颤的深刻感情。
整个章节的环境是光怪陆离的,作者用船与客栈比作病房与家,船的漂泊不定、客栈的暂时喘息,都形象的表现出了作者在陪护期间的不安与疲惫,把自己比作各种各样的梦,在梦里看望女儿,眼看女儿病情的恶化,给人一种不愿承认现实的悲痛之感。
“想念的太狠,就做噩梦。我连夜做噩梦,阿园渐渐不进食。她头顶上吊着一袋紫红色的血,一袋白色的什么蛋白。。。”老人何尝不知,这哪里是什么梦,明明就是现实,随着阿园梦中一句“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老人的梦彻底被击碎,心痛难忍,胸前犹如血肉被割,冷风倒灌,原文中的文字虽然直白甚至略带血腥,但是给予的读者的感受也是直抵心房,让人不禁泪目。
文章多次描写柳树的变化,用柳树的变化来代替时间的更迭,落叶的描述本身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柳叶的变化也拉长了时间线,描绘出一位疲惫的老人,拖着年迈的身体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
整个第二部都如一部“万里长梦”,爱人身体情况的反复拉扯,既延缓了离别的日期,也延长了作者的痛苦,正如作者所言“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
在我看来整个第二部像一部电影,在魔幻的镜头下,一位老人沉溺在失去丈夫与女儿的痛苦之中,明知已成事实,却难以从泥沼之中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