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
单元教学目标是介于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的中观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特点
(一)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退化为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需要整体设计。
(二)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发展性 例如“方程的定义”可以作为一个大单元,旗下可以分支出三个不同的子单元分别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因为这几个子单元分布在不同的章节,所以他们所对应的单元目标也是不同的。第一阶段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刚开始学习如何给一个数学对象下定义,那么这时的单元目标就可以定为“能说出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特点”;第二个阶段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时,单元目标就可以定为“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方式给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分式方程下定义”;第三阶段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单元目标就可以定为“观察归纳,描述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除此之外,三个子单元之间也构成了单元链,单元目标在不同阶段是不断发展的,这里也体现了单元目标的发展性。
(三)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 单元目标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为载体,瞄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生长点,对应到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去,描述了学生在评估活动中的核心素养的表现行为。
二、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方法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结构 首先,单元教学目标的结构需要以“经历(通过)……过程性目标,达到……结果性目标,发展……核心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式进行阐述。还需要对教学内容和结果目标进行具体化,比如理解的内涵是描述对象的由来、内涵和特征,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所以理解要变成可操作可达成可评价的行为动词,比如解释、说明、分类等。了解可以表述为辨识、识别。
(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步骤 第一,分析单元目标。 首先是分析学段目标,其次是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在分析学段目标时,要分析出哪些语句是指向“四基”“四能”的表述,哪些是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哪些是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表述。 第二,表述单元目标。 在表述时注意遵循以上提到的单元教学目标的结构,并注意将结果性目标表述为表现性行为目标,即可操作可达成的。
三、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关注单元目标的整体性达成 在这里需要注意“总——分——总”结构。在单元起始课中就应该让学生面对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时,第1课时就应当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而不是先学直接开方法再学配方法。
(二)课时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变化
(三)课时教学目标表述要明确 经历(通过)过程(活动),能(会)做什么(结果),发展(提升,体会,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核心素养,这样的表述一定要和具体的内容和过程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