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止语,(zhǐyǔ)指清净身口意三业。俗话叫“闭口禅”,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
止语,分为心止和口止。
内在相:心止,随顺所有世俗往来(并非指断绝世俗往来,这会引导修行人进入断灭见,会导致对立面二元境界的产生),来而不拒,去而不留,自在顺缘。内心却熄止一切凡心杂念,以更大地精进清净心。
外在相:口止,是身语意证入合一境界,更是修行人心止外在表现。
不说却知道,不言却胜于言。
身、口、意三业清净后,自然通达“止语”境界。
止语,即修行人智慧通达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思无惑而不言的高超境界。
这种禁止不是强迫性的,是自然修证的结果。
“话说的太多,本来没事也会说出事来。”——慧律法师
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此三业,可速得解脱。
对待故意诽谤和无知者的对立,止语无诤是最上乘的智慧方法。这就像枪手(诽谤者)扣动扳机(言语),子弹飞出去,却没有击中目标一样。
在没有看清事物真相以前,更要学会止语。
止语,还可以避免自身攻击他人的过失,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渐就会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通达“心能转境”。
一、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要止语?
(一)以为讲的太多孩子就自然会了
我们会极力将自己过去的失败和成功中学到的东西传授给我的孩子,以为讲的多了,孩子自然就会了,这里我们进行了错误的假设。我们假设,学了我们的经验,孩子可以少犯错或不犯错。但是犯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犯错中才能学习?不重复我们所练习的过程,也不能掌握知识或技能吗?
我们忘记了家长箴言第二条:
从此刻起: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因为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
所有,当你因为要孩子学习新东西时,把已有的经验传授时,形成了说教,就应该“止语”。
(二)对孩子期望多而且大
当你心中住进了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就会拿别人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会忽视了孩子的优点,纠结于孩子的缺点,拿今天和未来比。
忘记了家长箴言:
从此刻起:我要无条件的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要求的样子。因为那是我的自私和自我。
从此刻起:我要让孩子长成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期待的孩子,因为孩子只是经由我来到这个世界,要去完成他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三)发泄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遭遇解决不了的事的时候,情绪就会出来,把问题简化,“就是哪个人的问题,这个人就是这么差……”,其实只是我们面对问题,无法解决的一种表现而已。
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我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
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安静和平地处理好每一个当下。因为负面的情绪只代表我的无能,会传染给家人和孩子,并造成伤害。
(四)替孩子做的太多
有四个观念会让你为孩子做的太多,导致他们不会做。分别是:孩子不是非做不可,孩子会把事情搞砸,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和孩子真的需要帮忙。当我们被四个观念挟持的时候,平时为孩子做的太多,剥夺了孩子做的权利,在关键时刻,却让孩子自己去做,导致他们不会自己做了,这时候在言语上不注意,会极大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二、止语的好处
一是让孩子自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没有这种锻炼,孩子长大后不可能有担当,不可能完成大事。
二是减少伤害孩子的机会。在孩子没做到位时,极易引发我们的情绪,这时候如果不止语,极易造成言语上的伤害,在孩子反抗和进一步不知所措时,更会升级成批评、指责和报怨,最终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三是一个观察自己的机会。可以在这段时间,通过孩子的问题反思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谁有情绪,谁就在问题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如何做到止语
对孩子的止语不是佛家的止语,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不是完全不让大家说话,而是指在正常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前提下,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不管它是否能够达到大人的要求和标准,都不需要指责,甚至语言暴力或者打骂的行为。
从此刻起: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因为聆听才是最好的沟通。
具体方法有:胶带止语法、曼陀罗彩铅绘画。
我自己本周就是多的不说,孩子问才答,感觉他跟我更亲近了,有些话会主动说,我表现的是聆听。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时候,还跟我学做饭,还想着自己在家生活两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