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钱楼台烟雨中。
1.诗歌不是对客观现象的如实反映,而是诗人的审美发现。杨慎认为千里听不得、见不得,作十里更佳,杨慎错了,错在哪里?我的理解是杨慎是从现实逻辑出发来思考,这样分析就扼杀了诗歌之美,这样的分析就不能引发读者的想象。这里,作者用夸张,强调、突出长江南岸处处春回大地、生机盎然、鸟语鸣啭,这是诗人的审美发现、审美创造。
刘广文老师引导:杨慎错误在哪里?诗歌不是客观的写实,而是诗人审美感觉、审美感受的表现或者表达。明明违背现实逻辑,为什么我们不觉得他假,反而觉得它很美?因为千里莺啼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也听不到,但是这里用夸张正突出诗人在这个鸟啼当中感觉到整个大地一片春意活力的那种欢悦、欢快的心情。所以这是一种通过夸张的一种强调和突出。我们因此才不觉得他假而觉得真,真的是诗人表达背后的那种审美的感情感受。春意浓郁,活力四射,到处都洋溢着活力,这种感觉,这种感受对诗人来说是真实的,而这种表达就鲜明的传达出这种感受。所以我们才不觉得假而觉得真。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不要去把诗歌中的描绘当作写实。我们不是要还原到现实的场景,而是找到艺术形象和现实景象的差异,从而去领会和体验诗人的感动、诗人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沿着景的特点去寻找,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涌动,这样方向才是对的。但事实上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读文学作品,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它当做现实的景象或者场景的描绘。
李燕老师:比如说千里莺啼绿映红,虽然我们不能听得到,但是我们能知道,春天来临的时候,“千里”强调的是每个地方都是这样。“十里长街”,长安街虽没有十里,但是他也不是这个长安街本身,它的差距也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在应用夸张和想象的时候,它还是要源于这种真实,起到一个突出的作用。所以我觉得究竟是用千里还是用十里,关键的还是我们在讲求艺术的同时,还是要源于真实。
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诗歌合乎感觉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但是与现实真实、现实逻辑又不相违背。
2.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是提供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
“水村山郭酒旗风”,说说这一句的美?这是我的理解:山环水绕,绿水青山萦绕着村郭,我行走在鸟语莺啼的长江南岸,春风拂面,水波涟漪,酒香味若隐若现,只抬眼,只见酒旗飘飘,仅闻笑声盈盈。在这样的春天,在这样的诗意中,我似走非走,沉醉在春天的这份生机盎然之中。
刘广文老师:我们习惯了用解析的方式、分析的方式、理性分析的方式来读诗,实际上我们应该用想象和体验的方式。什么是体验?把自己摆进去,想自己是诗人,在那个情景当中内心的想法感动。诗是凝固的情感的波涛。我们看见了诗人,看见了外在的景物,却看不到这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这些东西触动了诗人的内心,他才呈现出来的。
3.越精致,越有诗意。因为文字真正能打动读者的不是他那种表面上的什么美景与词语的堆砌,而是文字背后所孕育的情感,让读者产生了共鸣,或者让读者有了新的发现。看他说的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已经成为历史,历史已经变迁了,多少年之后南朝已经灭亡了,但是寺庙之美,那个寺庙却保留了下来,感叹事物美的传承或者是永恒。这种物的力量与人相比,人就是渺小的,而事物是永恒的。
南宋已经灭亡,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它是一种赞叹。而之前我们理解的是一种讽刺。
4.殿宇与楼台,用在这首诗歌中的差异
刘广文:从客观现实来说,殿宇和楼台它指的都是寺庙的建筑,它是一个东西,但是它给人的暗示性意味不一样。这个楼台,他在暗示他的寺庙的建筑是怎样建筑?不是高大雄伟庄严的,而是很华美的、精致的。
楼是高的,台也是高的,它跟平台不一样,平台只突破它的美,它既是高大的,又是华美的。而不是那种雄伟的、庄严的、壮观的,它是一种精美的。
我们往往就没有这种语言的敏感,我们对语言都是迟钝的,都是模糊的。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高大华美的建筑笼罩在怎么样的烟雨中,烟雨是什么样的雨?蒙蒙的那种烟雨,烟是淡淡的,非常的美。
整个的江南多少寺庙都笼罩在这样淡淡的烟雨之中,这样的楼台是非常美的画面,非常诗意的画面,所以他才说站在建筑之美。四百八十寺,当然是很多,所以整个江南不但有自然风光之美,而且还有这样的人文之美、建筑之美。
5.通过这个意象的描绘、画面的描绘,抓住多少来体会诗人此时的那种内心情感的涌动,就是玩味、发现、赞叹。烟雨之中的朦胧让世人发现了佛寺之美是有点飘渺,超凡脱俗、诗意盎然,是将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赞叹。南朝已经灭亡,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这里有个玩味发现积极感慨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心理过程。我想我们品读,就是要抓住多少来去想象、体会到诗人他内心的那种情感的涌动,这是我们特别匮乏的,特别缺少的,就是你要读出诗人的兴法感动,这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不是抒发了什么什么的感情那就是最终的结果,是个僵死的东西,这是我们教学生读诗特别需要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