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干者松绑赋能 让民生服务见实效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群众的 “神经末梢”,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温度与政策执行的效度。近年来,“基层减负” 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举措,剑指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考核等 “顽疾”。这不仅是对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关切,更是对治理效能的优化升级,唯有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才能让干部腾出双手办实事、沉下身子解民忧。

基层负担过重,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其表现形式在不同阶段不断演变,成为制约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绊脚石”。曾几何时,“一天开五会、材料堆成山” 是不少基层干部的工作日常,为了应付各类检查考核,他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耗费在 “填表报数”“拍照留痕” 上,甚至出现 “干部在办公室做台账,群众在门口等办事” 的荒诞场景。更有甚者,一些部门将 “属地管理” 异化为 “属地负责”,把本应承担的职责层层下压,让基层沦为 “背锅侠”。这些看似 “重视工作” 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实则背离了治理初衷,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的精力与热情,更让民生服务出现 “空转”,损害了群众的信任感。

基层减负,减的是无效负担,增的是实干空间;松的是形式束缚,紧的是责任担当。真正的减负,绝非“躺平” 的借口,而是要通过制度优化,让基层干部从 “虚功” 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 “实功” 上。一方面,要斩断 “文山会海” 的链条,建立 “无会日”“文件瘦身” 机制,推行 “多会合一”“线上办公”,让会议和文件回归 “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的本质,而非成为 “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打破 “过度留痕” 的枷锁,考核评价应从 “看材料、查台账” 转向 “看实绩、听民声”,通过实地走访、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检验工作成效,让基层干部不再为 “痕迹” 焦虑,而是为 “实绩” 奋斗。

此外,基层减负更需厘清权责边界,杜绝“责任下移、权力上收” 的现象。相关部门应建立 “权责清单”,明确哪些工作应由上级承担,哪些需要基层落实,避免将基层当成 “万能筐”,随意转嫁任务。同时,要加大对基层的资源支持,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应向一线倾斜,让基层干部 “有底气干事、有能力成事”。比如,一些地区通过选派专业人才下沉基层、搭建数字化政务平台等方式,既减轻了基层的工作压力,又提升了服务效率,这正是减负与增效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它不仅考验着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更检验着各级部门的执行力。唯有摒弃“重形式、轻实效” 的思维,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将减负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更多心思用在谋发展、惠民生上。当基层干部能心无旁骛地服务群众,当政策能畅通无阻地落地生根,我们的治理体系才能更具活力,民生福祉才能更有保障,这正是基层减负的最终意义所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