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系2003年6月,唐市镇与原沙家浜镇(横泾镇)行政区划调整、合并,组建之新镇。镇政府设在唐市,原沙家浜镇(横泾镇)设办事处。这也就是说,沙家浜镇的前身是唐市镇和横泾镇,沙家浜镇也是唐市镇和横泾镇的继续。
唐市,旧名尤泾市,因南北向的尤泾河穿越市镇而名。又因东西向的语廉泾河贯穿市镇一半,故又名“语溪”。同样,横泾河穿越市镇,故名“横泾”。1983年1月,筑常熟到昆山的常昆公路唐市市镇段时,在唐市尤泾河、语廉泾河附近凌云浜底坟丘,挖至2.5米深处,出土古石刀2把,已损黑陶器数件,根据考古专家考证,石刀、黑陶均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文物。也就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已有先民来到唐市尤泾河、语廉泾附近凌云浜地区捕猎、劳作、生息、繁衍。他们用比较厚重大型的比较锋利的石刀砍伐树木;用小型的石刀宰杀切割捕猎来的野兽;用烧制的黑陶器盛水、鱼、兽肉和禾穗,为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和有利条件。吴越春秋时,地属会稽郡。三国时,地属吴郡。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大肆吹捧佛教,大建寺院,并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他的提倡和鼓吹,全国各地大建庙宇寺院。天监年间(503-519年)唐市先民在尤泾河、语廉泾河西南处“朗城”境内建“法华庵”。这也是旧志所记载的唐市境内最早建造的祠宇。其址一面著土,三隅浮于水——朗城潭,水面开阔,碧波粼粼,水鸟云集,游鱼戏水,自然景色秀丽非凡,是文人雅士刻苦攻读、寻幽仿古、泛舟赏月的好地方,成为唐市十景之一。例如大学士严讷就曾经在“法华庵”苦读经书,并留有著名的《朗城秋夜读书》《秋过朗城》等诗篇。还有如许朝的《朗城庵》、宋文杓的《寓朗城庵》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法华庵已废去,但遗址尚存,庵前的两棵古银杏依然挺立在那里。
公元615年,即隋大业十一年,隋炀帝以户口逃亡、盗贼繁多之名,诏民悉城居住,田随近给。并下令郡县驿亭村坞皆筑城。于是全国各地郡县驿亭村坞都纷纷筑城。在“法华庵”附近居住的先民,也就在这时奉命合力筑城,他们挖土、取泥、挑担、和泥、砌墙、筑城,始正式有“朗城”之名。并一直保留到今天,始终没有改名。唐代,尤泾市隶属双凤都。
南宋时期,尤泾市泽泾(今唐市市泽潭村)人周容,平时好义,极有孝养,拯救患难,唯恐不及。父亲有病,他割股肉做羹以进;母目瞽,舔之再明。有好吃的食物,首先孝敬父母。邻居有难,鼎力相助……他死后,淳祐十二年(1252年)地方官陈其事迹于朝廷,皇帝认为周容的孝行十分感人,赐封他为“灵惠侯”,同意地方建庙祭祀,宣传他的孝行,人们称他为“周神”。他的家乡市泽泾首先建“周神庙”纪念他。明洪武四年(1371年)朝廷在京城也建祠立庙,周容被列入明朝祀典,赦赐每年九月二十一日为孝子生日,给予祭祀。常熟四乡及周边地区皆建有“周神庙”。至今,常熟城里还有一条路名“周神庙弄”,就是为了纪念周容的。当时尤泾隶属常熟双凤市四十三都进贤里,横泾隶属双凤四十三都莫邪里。
明代中叶,正统(1436-1449年)年间,有唐氏族人聚居语廉泾,人数逐渐增多,势力逐渐强大。其中有一位唐氏族人,已佚其名,他幼时喜好习武,使枪弄棒,长大后一身武艺,臂力过人,性格豪爽,富有侠气,路见不平,不畏强暴,挥拳相助,抑强扶弱,乡民们都怕他。当他看到尤泾市已逐渐形成,认为这是他们唐姓族人在此经营努力的结果,怎能称“尤泾市”?应改称“唐市”。于是他纠集了族中数人,每于清晨乡民上市之际守候在市梢,手里拿着木棍、长竹,横行拦住上市的乡民,问:“到哪里去?”乡民若回答道“尤泾”,马上说:“这里是唐市!”并拒绝乡民进入。乡民若改口去“唐市”,则许其进入。如此往复,四周乡民都畏惧他及他的族人,不敢违逆。久而久之,“尤泾市”就改称“唐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