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恢复了往日节奏。
周一,我们回顾了出行的方方面面,大到路线、吃住、个人学习,小到个人物品带多了还是带少了,基本把当下冒出来想说的通通都说了一遍!更重要的是,我们回顾了整个过程中,“我帮助了谁,谁又帮助了我”。虽然在每一天活动结束的晚间都有回顾环节,但经历了两天的睡眠之后,又有了很多不同,有一些事物沉淀,有一些事物浮出水面。
知道吗,孩子们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一起沿湖骑车,还有返程前一晚的喷泉之乐。印象最深的吃食居然不是鱼宴,而是晚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吃的泡面。机车基地,莫莫格,丹顶鹤,野鸭湾——凡是玩过的,看过的,摸过的,都深印脑海。反而是博物馆里那些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事物,只是轻轻掠过。
掠过也没关系,留个印象。
这就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真实样貌。我们的地理学习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这和传统地理学习不一样。传统的地理学习是从“世界和地图”开始的,在地图上去看世界,看中国,最后才到乡土地理。而我们恰恰相反,乡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我们是从自身出发,逐渐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地理学习不能等同于地图学习,地理课最应注重的就是实践。坐在教室里看着地图想象各种地形,和走出去,亲身感受不同的地貌,有着天壤之别啊!
主课本的“设计、排版”有了突破——我用了这两个专业名词,我说大家既要负责编辑,又要设计、排版、校对,主课本就是我们的作品。
考虑到孩子们在写作中欠缺细节描写,这周在习作课上做了这方面的练习。我拿了两样水果、几个沙琪玛。描写完了水果之后,我允许大家品尝沙琪玛,再写一段。有孩子说他不想吃,我说那你就描写风扇吧!人家说:那我还是吃沙琪玛吧!哈哈!估计他是觉得不吃就不用写了,想多了!
入夏愈深,愈加闷热,教室里打开了窗户,打开了门,我们还是不停地淌汗。风扇终于派上用场了!大家都想拉一拉那根绳子,拉一下,摇头,再拉一下,固定!旁边还有一根,拉一下,微风拂面,拉两下,三级风吹红旗展,拉三下,四级枝摇飞纸片!凉爽是次要的,自己动手操作才是令人最兴奋的。
风扇摇了三天后,泽西跑来说:老师!你看,我就是风扇!只见他鼓足了腮帮子,头转到最右边,然后缓慢又匀速地一边吹气一边转向左边,一秒停顿后又转向了右边!我觉得他抓住了风扇的神韵,就是有点担心他会不会缺氧……
出去一趟,各个都像长大了。具体体现是——好多工作做起来顺畅了不少,有种之前不会的,或者没掌握的知识点突然就全会了的感觉。最关键的是,我和他们之前更加亲密了。
有一天早上,我的桌子上放了一堆不属于我的东西,一本厚厚的字典就在其中,我问:这是谁的?广昱跑来了,“老师,这是我的!”
“为什么在我这里呀?”
“太大了,我没地方放!”
好吧!没地方放的物品就放老师桌子上,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下周出行后,又会生出哪些好主意呢?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