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刚向老师孔子问完孝,子夏紧跟着也出来问了, 编排《论语》孔门弟子们像是有意的想让儒家弟子们不把这个“孝”彻底参透不罢休的势头。
如果说子游问孝,孔子是由子女对父母行动进而推及内心的“敬”的层面来回答的话,那么对子夏问孝则换了个角度,更多是谈弟子对老师的孝了,同时也是直接的从行为表现上进一步推及内心的“敬”了。
孔子对子夏说:“孝最难的就是在弟子对待老师的神色态度上。孔子为什么会对子夏说这个话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据说子夏这个人性格比较阴郁、勇武、对人对事有怀疑精神,对他周边的人的脸色表情可能会不怎么好,所以可能是孔子想借此告诫他,说“色难”,别总是板着脸,用冷峻严肃的神态对待别人,尤其是对待老师和父母,要努力修炼自己,到和颜悦色。 二是前面我们曾讲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又是晋国人,据此估计,子夏向孔子求学时候也就是20多岁,还是个小年轻,他远离父母跑到孔子这里学习,估计对父母之孝没有多少深刻的理解,孔子便应机说教,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来推己及人,推师及父。因此,孔子用弟子、先生来论孝也就不难理解了。
色难,以孝顺父母来说,要做到和颜悦色,真的很难啊!父母老了,像个小孩子,经常耍脾气,经常破坏东西,甚至吃饭拉屎都不能自理,这种情况下,做儿女的对待父母还能做到和颜悦色,这个是最难的,难能可贵,因为难,你做到了,这就很可贵!孔子接下里又从反面来论述说,若没有了敬心,如果长辈身体不便,子女们虽操劳服侍但却满脸抱怨,有了酒食,虽知道让长辈先吃,但态度却很冷淡,这就是孝了吗?”
我们再试着重构一下子夏与孔子问对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子夏表情阴郁、略带怀疑的走到孔子跟前问:“师父啊,你前面讲了那么多关于孝的话,但好像还是不能让我的心有所感应,能够产生共鸣啊!能继续讲一讲吗?”
孔子一看子夏这张脸,顿时就找到了答案,便故作感叹说:“孝呀,最难的是对待长辈始终做到和颜悦色啊!”
孔子说这话就像要拿出来一面镜子要子夏照照自己一样,他停顿了一会儿,发现子夏似乎还没领悟,便又从弟子、老师正反两个角度举例,以反问的语气,进一步引发子夏思考反省。“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比如老师有事了,需要弟子帮忙,有的弟子把它视为一次自我学习成长的机会,满心欢喜的去做,有的则噘着嘴满腹怨言的去做;弟子们得到了丰盛的酒肉佳肴,有的满心欢喜的送给师父吃,有的心里舍不得却又碍于师生情面,满脸不情愿的给老师吃。虽然看似两者结果都一样,弟子们都给师傅帮忙了,佳肴也都送师傅吃了,但仔细想一想,这两者哪个才算真正的孝呢?
我们看,从始至终,孔子似乎都没有从正面回答子夏,一直用充满禅意的话语来启发引导子夏自悟,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高明之处。 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孩子也应学习一下,对一个问题先不要给出直接的答案,就比如子女问孝,你不要站在父母的立场直接训诫子女要如何如何做,应该站在子女角度,引导启发他自己思考,大家可以仔细揣摩下“孝顺父母就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与“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是不是很难做到啊?”两句话,是不是后一句更好些呢?
同样,我们学了就要去运用、去实践它,当我们在父母面前出现不高兴的情绪时,该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可以反复默念“色难”两个字,我们不高兴的念头可能就会有所减消了。(谭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