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行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其实,2018年就读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给教师的建议》,至今无法忘却翻阅《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充盈在脑海中的惊奇,对,就是惊奇!时隔四年,再次手捧一本本新教育系列的书本,书中的一切主张,仍然鲜活得如处子的血液,汹涌奔腾,这一切缘于自己在平凡的日子里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渐行渐远,甚至蒙尘,失去光华。沉浸在如春风拂尘的文字里,我的思绪难平。
爱之变奏
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用心的前提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文字打开自己的封印,想起自己成为老师时父亲的叮咛,父亲已离世整十年了,最深的话语索绕心头,如锤敲在心头的话整齐地砌住心墙。“老师这个行业好着呢,能帮到穷人,女娃娃么……”模糊的场景,只有这两句话是回音,穿骨入髓,但当时却毫不在意。惊鸿一念,低落的情绪漫开了.“帮穷人”我无法理解父亲的富,代代贫下中农,娣妹众多,可每每晒得焦黑流油挣得血汗钱为那家刨掉几个,为这家少收几个,竟然还说教师能帮到穷人,这算不算是帮人成瘾啊?不管在意不在意,年幼时期一个家魂灵里的东西,如魔咒般烂在了每一个日子里。不知是父亲的气息过于浓厚,还是自己的冥顽不灵,老实成为我的锁链,过多地为别人考虑,朋友,家庭,生活,为学生考虑,不甘不怨,最终又心甘情愿地说服自己,毕竟这是当年的父亲教会我的。我一边愤意难平,一边又奋力为孩子操心尽力,其实这是一直烙在骨子里的付出与爱,何其庆幸,无论是怎样的境遇,我一直与爱同行。但爱而不得,“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美好,却并非付出努力就可以实现,哪怕我们已经全力以赴”,看到学生写作业不认真,不积极的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不由得会紧张,会焦虑,会烦燥,会惩戒,会报怨,甚至以暴力的便捷高校,而冷漠地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化。还记得上完《落花生》一课,“宝贝们,许地山把父亲的教导印在了心里,那么你们是否还能记起自己的父亲对你的教导?”教室里秒静,“怎么会,父亲没教导你们这些神兽?好吧,想想!”我继续微笑着,宝们盯着我,我在等待着“打,打!”谁嘟囔了一句。“不可能,你无缘无故,不问青红皂白,你父亲会噼哩啪啦开弓吧!”我有点夸张地开嚷叫着.“嗯……”,教室里一阵附和,毕竟是小神兽,修行还差点。“罪孽,没良心,这么黑自己的老爸,路边捡的。”我是正能量的化身吧!自己会时不时接到家长的来电︰“不好好听话,你打去……”是无语?是悲哀?是愤怒?亦或是,抑或不是。身边的原始教育生态被暴力殆尽,又是被惩戒教育喂养的一代又一代!为了落实“双减”,张校长三番五次下发《教鞭下的思考》,告诫我们改变,顺应时代,甚至收缴教鞭,没有教鞭的教育在和谐中也有失去权力手段的无措。一边是教育暴力,一边是时代的进步,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时代的车轮将裹挟我们前进。一页一页地翻书,一句一句的良言,直击心底柔软的东西:教师爱自己的岗位。而爱不是以爱的名义恐吓,威胁,惩戒。 不曾忘记自己常常以“如果你不写,看我怎么教训你?”的威胁挂在嘴边,我很讨厌这样无能的自己!恐吓,强大的压力与不信任,这一切影响远比当下不积极学习要大得多。“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 ‘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掷地有声地控诉,让自己汗颜!读着《走,我们去找好教育》,字字如珠玑,“好在,思考总是走在行动之前,发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我们教师自己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在学生面前体面一点,智慧一点呢?记得于丹曾说:“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人生坐标上的那个点,其实是不确定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起点。”何不让新教育成为优雅的起点。不惑之年的我,早已不是那个年轻气盛的年龄,这群特殊时期的小家伙耗费了我极大的耐心和体力,让我尝尽了苦乐酸甜,体味了无措,感受力力量薄弱,甚至痛苦与哀伤,快乐与忧愁,充实与迷茫,但在持续的学习中,我思考,不管是哪一种,我都接受,在接受中去改变,在新起点上萦绕着幸福教育。《新教育》提出四大改变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变了学生自然会变,而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首先在于情绪的改变,遇到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在建设性的情绪下,才能用心关爱善待每一个孩子,“帮穷人”与时俱进地变成“让老师来帮帮你”,我每节课努力用夸张变形热情赞美的方式鼓励孩子们能说爱说,充满热情地赞美学生们:“读得多动听流畅;字写得太漂亮;这两天你的字写得更美了;小眼睛真亮;你真细心;你练习的态度真让老师自叹不如……”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所说:无论大人孩童,谁都不会拒绝糖果政策,每个孩子每天信心满满地学习,信心满满地生活那该多美妙啊!耐心地陪伴孩子,温柔的语言,方法的引领,严格的督促,努力塑造一个有担当,有能量,有未来的孩子!
朴素的爱
“我们当老师的最忌讳的是因为40几个娃娃而毁了一两个娃娃,我最喜欢带问题学生……”和一位心理老师聊天时听到这句话,我沉默了。这难道不是爱之一切最朴素的表达吗?把爱与光照进和我一起挣扎在徘徊不前的孩子的土壤里吧!李镇西说:“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当然,我们最容易伤害的是学习成绩落了队的孩子。记得《窗边的小痘痘》中的⼩林校长说:“⽆论哪个孩⼦,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成年⼈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把孩⼦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当然,我们最容易伤害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培养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那些安静的喜欢角落的生命同样享受光照,而不是坐拥黑暗。今年接到新班,组组了两节课,心如气化的液氮被冻凉了,书写差,说话支支吾吾,上课安静不下来,卫生习惯极差,加之被择班的晕轮效应,是绝望?是不甘?是愤怒?是自卑?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绝望就是生机,难道我天生就是被用来打败的?我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同时翻阅书籍,寻找成功案例。我发现.,这些学生入学恰逢“双减”政策的落实,两极分化愈发严重,本身就处于学业弱势的学生加之家长加之散养,行为表现散漫自由,书写能力基本没有形成,跟不上课程进度,而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似乎更沉默,从如何更科学地前行?
科学的爱“既然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我首先制定了一个习惯养成月计划,9月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10月份养成倾听习惯,11月份养成观察习惯,12月份提高预习能力!……这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何况是一个四年级学生。学生首先得给他们分分类,家庭影响?自控能力?接受能力?接受能力低的学生,知识简单化,分层次进行练习,先抓基础再逐步加深。能学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能过于勉强,但一定要看,一定要听;自控能力有问题的则要多督促。指令明确,接受能力差的鼓励大声讲题,耐心指导,领读国学,教会提前准备,勤用字典!使其集中注意力,接受班级小任务,在任务中帮助提高;我告诉孩子,上课你举手,是用肢体语言告诉老师你在思考,你发言,是用声音告诉老师你思考过了,学习就是思考,思考孩子最帅,思考的孩子最美,尽管他们的问题或答案,都显然偏离了教学目标,但我依然不愠不燥,笑脸温柔以待故事分享发言,他们越发胆大开朗了,由以前的不敢说,不愿说渐渐变得敢说爱说了,我站在讲台下告诉孩子们“能说会道展示你的才能,学会倾听彰显你的素养。”
爱之美好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就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同时使周边的每一个人有获取改变的能量。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让每个老师带着爱工作,让每个孩子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让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一天享受教育的幸福和完美这大概就是新教育真正带给我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