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王鲁彦所写的小说《柚子》,它记叙了小说主人公在与友人T君游玩岳麓山之后,去看长沙当地杀人的景象,并在最后从看客口中得知当地杀人频繁,湖南的人头就像湖南的柚子一样便宜。
作者通过对杀人场景以及看客的描绘,塑造了一批麻木腐朽的形象特点,批判了当时群众的腐朽、麻木与冷漠。人头形似柚子,自然承载人头的人命也像柚子一般不值钱。战争的残酷不在于杀害多少人,而是无视生命的价值,这是一种精神的荒芜以及人性的扭曲。而当地的看客,因为见证了无数次的手起刀落,从身体的外壳到灵魂深处早已腐败溃烂,他们早已麻木了自己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意识与思想,他们把杀人只当成一场游戏而已,却不知何时,自己也可能成为这个游戏之中被处决的那个人。自由之代价,不过血与命而已。
作者作为一个异乡人来此游玩,见证这样的场景。心中是惊异,就像作者在文中运用主人公的视角说道:“真真感激湖南人,到湖南才一月,就给我们看见了这样稀奇的一幕,在故乡,连听一听关于杀头的新闻也没有福气!”文章最后,因为作者买柚子之时联想到人头而落荒而逃而结尾,看似荒诞,实则给人留下无限的联想与思考。用柚子的便宜来指代人头的廉价,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文章背景是革命时期,巧妙的将地点选在革命之火燃烧得旺盛的长沙。使得人们对故事的信服度大大提升,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引人深思,对当时人民群众内心的麻木不仁,冷血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颇有几分鲁迅先生笔下人血馒头的意味,并且在文章的内核上,文章对时代,对时人的批判上立意与表达十分相似,展现了王鲁彦先生的文学功底。
王鲁彦先生以个体入手,通过对一群看杀人场景的看客的描写,升华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体现了他对民族麻木不仁,对国家、政府内部腐朽的一种批判。用一个看客的姿态去描绘这样一个场景,用柚子的形状来指代人头,看不以荒诞不经,实则满含讽刺意味,展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之中,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借以这样一个群体来向更多人民提供借鉴,对他们起到一个启蒙作用,来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良知以及思想。
从作者在《柚子》一文中,立意深远,可无论在思想上,结构上,与鲁迅先生的小说都过于相像,不免给人一种相似感,缺乏作者独特的构思与精巧的没计,且作者的语言也并非鲁迅先生那般锋利,文章的深度和广度都差之甚远,使得《柚子》一文在现代文学史作品之中很难出挑。
这一时期的小说,虽立意深远,借以故乡的风俗习惯来进行描写,对愚味、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的美学风格,在批判的同时,小说作者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但无论从何种程度来说,这类小说的发展,给当时处在麻木之中、处在压迫之中的人以思想启蒙。直到现在,某些乡镇之中,依旧存在着某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依旧使一些人民的心灵遭受到摧残以及迫害。因此,这类小说的思想以及文本内容,放到现在依旧是十分有意义的。
愿阳光照亮华夏文明的每一寸土地,愿愚昧与无知皆散作灰尘,愿在某个无名小镇之中,无人再为封建礼教摧害,愿科学散落中华大地的每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