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孩子和公公他们还没过来,即使昨晚又失眠了,上午在8点半还是迷迷糊糊地起来了。跑步遇到下雨,吃下早餐,在室内稍微运动了下,拿起这本书又看了一遍。想想,以后,看过的书都整理一遍吧!
这本书是一名美国经验非常丰富的女教师写的,后期也为很多的教师做过咨询,对我来说还是蛮有启发的。
它主要围绕着6个步骤结合实际的案例来展开的,理论+实际+实践,没有太多的长篇大论的理论,很好!而且,她有点观点很好,教师要有安全感,学生要感受到安全感。
它的核心观点以及思路:
1.了解和使用学生的名字是非常关键的开始。哪怕被学生或者别的有经验的老师发现我现在忘了某些学生的名字也不要紧。可以使用姓名标签、座次表,或是让学生在桌上做一个一个小小的帐篷卡片。这是了解姓名,每个孩子的标签开始。其次,还要每天与学生多次交流(眼神、口头交流)
2.不要提匿名的和悬空的问题。比如寻求yes或者no的答案的问题,“谁干的”、“谁是…”,“是什么”、“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比较低,较少引发思考或者理解。那么高水平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怎么样””“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能够鼓励学生独立地去寻找答案而避免大喊大叫。
还要避免把问题抛在空中,等待着学生作答,或者没有点学生名字的问题,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操纵课堂或者出现混乱的场面。先向学生说明你至少会叫两名学生来回答问题,然后叫第一个学生名字提问,再叫出第二个学生的名字,并要求他对前一个学生的回答补充或者说明。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写下问题答案。
3.选择和使用课堂用语要谨慎,我们要用严密而专业的课堂用语。口头禅的坏处就是能流露出这个人的焦虑、胆怯、不够自信、态度漠然或者没有做好准备。如果没有强大和有效的领导者,学生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并会更加故意地做出捣乱行为来吸引教师的注意。避免使用口头禅、尽量使用“合作、“感激、“恰当的”””“谢谢、请对于培养礼貌行为大有帮助。可以静静地站在教室前年和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眼神交流,直到每个人保持安静,提醒他们不要出声”
4.避免迷惑不清的指导语。在给出指导语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说明该指导语,然后让他们在执行任务之前提出问题。任务开始后,教师不再回答任何问题。让两名学生用自己的话重述过程,给出任务的指导语。用幻灯片直观地演示任务指导语。
5.用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每次开始和活动更替之前都要就所期望的学生实现的文明行为做出迅速而快捷的提醒。
6.多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节课通过姓名和眼神与每个学生两次互动。让第二个学生就第一个学生做出的回答进行详细说明或者提问(或者让第二个学生回答第一个学生的提问且交流)关注害羞的、表现漠然的学生等等。记住行为暗示,倾听班级反馈…
时代变了,要把学生当成客户一样去工作,拥抱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