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晴朗的夜晚凝望夜空,惊叹于它绝对的寂静和不可思议的浩瀚?
这种临在意识,我们称之为“顿悟”。顿悟就是短暂的无思维、完全临在的状态。顿悟虽不是长久的转化,但是当它来临时,我们要心存感激。因为它让我们尝到了开悟的滋味。有可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验它很多次了,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圣,需要临在意识。大自然当中的一花一草,鸟鸣花香,溪水潺潺,你是否真正地欣赏过这些。当你的思维宁静时,你才会关注到这些。我们必须要暂时卸下个人问题的包袱,过去和未来的包袱,还有知识的包袱。否则我们将会被思维带走,对所见到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的,真正的聆听和欣赏大自然的美,需要我们完全进入当下时刻才行。
超越外在形式之美的是那些不可名状的东西,叫不出名的事物,那些深沉的、内在的、神圣的东西。只要美好的事物出现,这份内在的本质都会在那里闪耀着光芒。只有当你临在时,才会看见他。
当我们体验到这些临在时刻,我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是短暂的处于无念的状态。这是因为这种状态与思维之间间隔太窄。在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之前,我们的顿悟可能只会持续几秒。这几秒的体验是非常美好的,像是身体消失在了宇宙中,又像是身体和宇宙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对于美的感知和创造,思维无能为力。
由于这种美和神圣的产生,与思维间隔太狭窄,我们也缺乏警惕,我们无法区别在没有思维下对美的感知,和用思维对美进行诠释的差异。事实是,在思维开始活跃的那一刻起,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只是对思维的记忆而已。
感知和思维之间的间隔越宽,我们就会越深刻体悟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也可以说我们会更有意识。
许多人在自己的思维中陷得太深,所以身边的一切美景对她来说是视而不见的。也许她会说:“这朵花好美啊!”然后拿出手机各种摆拍,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机械式的心理标记。因为她并没有处于当下时刻。她们没有真正地看到花,没有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本质和神圣之处。就像她们不了解自己,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和神圣之处一样。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思维主宰的文化之中,大多数建筑、现在艺术、音乐和文学都缺乏美感,缺乏内在的本质,或者说缺乏内在的灵魂,每一件物品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灵魂,否则都是思维的残缺品。
这些残缺品的出现是因为创造者没有将自己从思维中解放出来。所以她们从未触及那些真正的创造力和美感产生的源头。而是任由思维创造那些残缺品,看看一些城市景观和工业废地我们就明白了,任何一种文明都不会创造出这么丑陋的东西。
临在地定静中可以创造一切我们意想不到的生命奇迹,我们所在的地球️,万物都有灵性,万物都有自己独特魅力,前提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存在就是美而神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