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单纯,有时复杂。
你可能不是情感暴力的发出者,但你一定是情感暴力的接收者。
你可能无意伤害别人,但你一定时时被别人伤害着。
被情感暴力包围着的我们,时刻裹着刺猬的披甲,不经意间就是两败俱伤。
情感暴力不会说不,不会变成吵架中的吵架。
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收到了欺凌;
实施情感暴力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正在施加暴力。
本书所说的情感暴力是指拥有任何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通过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给对方加上负罪感,是情感暴力加害者的主要目的。喜欢以恩人、施舍者自居的人便是如此,他会频频展示自己的付出,让对方因此而怀有负罪感。让对方常怀着内疚的心情,在亏欠情感中生活。
情感暴力的霸凌者往往比常见的暴力霸凌来得面目可憎,以爱为名束缚别人的伤害值远远大于直接可称道的恨意。
道德上的霸凌,善意的支配往往会给接收者无法抵抗的心理阴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伤害别人,亦常常被人津津乐道。
就像骄纵的孩子,每次见面都给糖果,有朝一日不再享受这样的待遇,就会感到不满,一旦榨取的关系确立,就不会简单的被破坏。
同样,给予别人的恩情,没有的得到相应的回报,也会不知不觉的有恩人转入道德欺凌者的身份,心安理得的施展着情感暴力,以期许得到更多。
日常生活中的他们完全没有界限感,毫无顾忌的向周围的人提出非现实的要求。
孩子便是最容易受情感暴力肆虐的一类群体,而施虐者往往是宠爱孩子的父母。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伤我们至深的哪里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说出别人家孩子有多好的那个人。看完考砸的成绩单的那一声哀叹,做事情没有达到他们要求脸上浮现出的深沉的失望,不言语相向,却在孩子脆弱的心灵上捅刀子。
常常激烈的刺激孩子的软肋,都是因为父母本身期待过高。那一句“我是为你好”的肺腑之言,也成为别人终其一生逃离不掉的枷锁。爱之何深,痛之亦切。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讲出了我们一直反抗不得的事实。人类生性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所以过多的期待才会转化为暴力伤害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因此我们社会的道德机制能够发挥效用。
小鳄同学本人认为,作者提出的情感暴力的确在我们生活中常有发生,也无法避免。逃离无用,躲避无用,反抗亦无用。那看这本书还有什么用的?
学心理并不是为了操控别人,而是为了更好的认清自己。当你知道有这一回事的时候,下次遇到相似情况是不必让心情波动到影响自己的判断。
仔细想想,情感暴力的霸凌者的出发点大多数也不是坏的,他们只是对于被欺凌者有着太多的依赖而已。只是凡事总要有个度,爱太多反而成了束缚,期待太多反而转为枷锁,想来还是有点难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