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5页)
第四章 语言使用定律
在讨论了拥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和带着兴趣注意听讲的学生,那么教师和学生课堂上讨论交流的媒介———学习语言使用定律。
无论语言采用什么形式,无论他针对什么感官,他都是语言让思想进行交流的媒介教学,使用的必要的工具,语言有自己的自然定律。
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语言。
对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而言,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语言,对双方都有意义,而且意义明晰,容易理解。
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要使用双方都能听懂的语言,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说话要通俗易懂,语速要放慢速度,语气要亲切和蔼,让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们听起来敢接近老师,没有恐惧感。
当然,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就不能太甜腻,语速也不能太慢,否则他们会感到不舒服。
假如长期教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老师,接手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的课程,一下子改变不了自己的授课习惯,学生听课就会很不适应。我曾经在初中呆了11年,刚进入到小学时,有半年的时间,自己在讲课时的语言都没有改变过来,学生也是难以适应。
定律背后的哲理
语言最简单的定义是人造的符号系统。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语言,要获得大量的词汇,需要终身的学习。
语言被人们称作传递思想的工具,是承载思维的工具。她不像马车,把货物运载道空房子那样运载思想。
衡量语言交流能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说话者从他的脑海中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听的人听懂了什么?
在所有真正的教学中,思想是双向传递的:既有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也从学生向教师传递。孩子要听懂成人的话,成人也需要清楚明白孩子话中表达的意思。
教学的大部分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清晰完整的表达出他不完全了解的东西,帮助他们把童年时期模糊的碎片化的思想和观念,组织为简单恰当的句子,让人清楚地了解。没有用朴素智慧的语言表达出所教真理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我们通过表达真理而掌握真理。
语言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它是知识的储藏库,我们把有关的词语排列起来,就可以获得对于一个物体事实或真理的认识。
儿童的语言不仅是他拥有多少知识的衡量标准,也是那些知识的真实体现。
当然,语言不是思想交流的唯一媒介。我们还可以用眼睛、眉毛、嘴巴、头、手或者耸肩、跺脚等方式,来表达出人们可以理解的信息。聋哑人可以通过手势来交流说话,另外,对儿童来说,也可以用图画来表达思想。
教师的原则:
1.经常性的仔细研究学生的语言,了解他使用什么样的词,这些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2.引导学生让他尽可能完整的说出他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了解他的想法,以及表达出这些想法时的情绪,帮助他纠正语言。
尽量用学生的语言表达你的思想,认真纠正学生表达这些思想时的不足之处。
3.使用最少的,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观点,使用短句和结构最简单的句子。如果学生明显没有理解教师,要换句话再重复一遍,重复时语言要更简洁。
4.使用所有可能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说的话,对小孩子最好使用图片和天然的物品。
5.有必要再交一个新词时,要讲出这个词,说值得概念,然后说出这个词,这是天然的顺序。
6.努力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不仅数量上要大,而且要更清楚的认识这次更多的含义,孩子词汇量的真正增加,意味着他所掌握的知识的增加,以及认知能力的增强。
7.无论学生看上去听得有多认真,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安静的听,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8.有一条教导儿童方面普遍使用的原则,欲速则不达,在学会更多词之前,让孩子学会使用之前学到的每一个词。要经常检验学生使用的语言,看他有没有词不达意?看他有没有生动的表达出真正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