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一代:欲望去哪儿了?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精准刻画了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的特殊社会经济图景 。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并行,年轻人丧失上进心选择“躺平”,国民手握巨额存款却拒绝消费,企业坐拥大量现金而不愿投资——即便推行货币宽松、公共投资等刺激政策,甚至“撒钱”式调控,也无法提振市场信心,经济始终萎靡不振,越来越多人主动放弃了努力 。

欲望本是生命的核心驱动力。叔本华曾言,人生如钟摆,在欲望未满足的痛苦与满足后的无聊之间摇摆。这种对物质与精神体验的渴求,既根植于人性——实现一个目标后总会催生更大的欲望,更是人类进步的引擎,一切伟大事业皆源于此。毛主席曾喻年轻人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本应是欲望最炽、生龙活虎的群体。正如“普通人看见而相信,优秀者相信才看见”,渔夫出海前从不知鱼在何处,却因信念选择启航,毕竟人生多是选择了才有机会,相信了才有可能。

但现实往往击碎信念。1990年,历经四十余年高速增长的日本,遭遇房地产与股市泡沫双重破裂,失业率飙升,经济陷入“失去的年代” 。此时风口已过,投资创业难寻机会,即便能力出众、拼尽全力也常无计可施,甚至陷入“越努力越亏钱、越勤奋越返贫”的困境。于是,创业、投资的热情被彻底浇灭,躺平成了许多人的无奈选择。

随之而来的是宅文化的兴起:年轻人蜗居在廉价出租屋,靠廉价餐食度日,作息颠倒,成了典型的“低欲望青年” 。比消费降级更残酷的是社交与情感的收缩:年轻人不愿交友恋爱,即便亲密关系也趋于淡漠,直接加剧了少子化危机,甚至催生“最后一代”的论调。人口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国民集体躺平无疑会动摇发展根基。

深究本质,这并非真的“低欲望”,而是“低预期”的产物 。就像日本国民个人金融资产从1989年的1000万亿日元增至1700万亿日元,却因对未来的不安选择储蓄至死 ,年轻人的欲望从未消失,只是在时代压力下,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罢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