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等生吗?黄静洁老师在《学习的格局》一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一个优等生不仅仅是成绩好,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清晰的学习目标,以及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劣势,能够自我驱动,持续学习的一个终身学习者。
听了五天的《学习的格局》这本书,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一、学习中的三区理论。就是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层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孩子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还在勤奋的不断刷题,等于是一遍一重复无用的练习,这就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个假象:以为自己掌握了所有知识,不觉得有什么需要加强的,从晚上孩子失去了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感,感觉学习是一件无聊的事,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严重的会导致厌学情绪。最外层是恐慌区。这个区域代表着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既超出孩子学习能力的内容。这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但没有给孩子学习上助力,反倒使了相反的力。强迫孩子学一些超纲难度的内容,使孩子进入恐慌区,由于知识的难度于孩子学习的能力不匹配,孩子学习屡试屡败,从而失去了自信,导致自暴自弃,容易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中间的是学习区。在这个区域,孩子制定的目标是具有可控性的,这里学习的内容难易程度正好和孩子当下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孩子在这个区域学习,最容易达到心流的感觉。
写到这里就使我想起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看到别人的孩子都学奥数,我也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私自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只因当时学奥数可以参加华杯赛,如果能获得奖就可以被好的初中直接选拔。当时真不懂这些学习理论,现在想起来感觉是我自作主张把孩子推进了恐慌区,能发现孩子学习奥数并没有兴趣,只是在敷衍我的决定,自然考试也不是特别的理想,也能发现孩子对那些奥数“天才”的羡慕之心,好歹上了不久国家取缔了这种奥数竞赛制。想当时孩子在奥数课堂上该是多么的备受煎熬,是我这样无知的家长不但帮不到孩子反而给孩子学习上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哎,不读书是多么可怕的事啊。因此,家长所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突破学习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避免使孩子进入超水平的恐慌区。
二、高效学习的85%规则。
这个规则主要讲的是在孩子学习中85%的内容是他已经掌握的,15%的内容是全新的,未知的,此时的学习最有效。当把孩子的学习难度调配到15%左右,孩子会感到学习的内容既不太难用,不太容易,恰好是适合自己的能力区域。此时孩子会感到学习得心应手,在心里产生一种学习很爽的感觉,达到心流状态。孩子在学习上获得心流的感受时最能使孩子从一个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养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孩子知识再丰富,能力再大,如果缺乏责任心,在他未来的家庭关系中也好,在职场中也好,都很难站得住立得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幼儿开始。记得孩子三、四岁上中班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培养他的责任心,让他玩过的玩具或者看过的书自己把它们分门别类的回归原处,如果当时还有不愿意干,家长可以协助孩子一起完成,并在收拾的过程中告诉他,这样玩具和书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有责任把它看完好,保护好。如果你不看管好照顾好它们,它们就愿跟你做好朋友。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的和孩子去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孩子上了小学,知道放学后要先写完作业整理好书包,再去玩。在育儿的过程中,跟着孩子成长的节奏,培养他与之年龄相适应的责任感。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等他上了初中,家长只管做好后勤服务,适当的给予帮助,陪孩子轻松度过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