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让小学生恋上数学》169—186页)
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抽象、演算、应用。这里所说的抽象是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抽象数学问题;演算是尝试求解数学问题,并巩固所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应用是将所学知识用在新的情境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体验情感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舍得花功夫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备课时一定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全面、深入、立体地探索新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没有花里胡哨的课件,没有哗众取宠的游戏,没有“小手如林”的伪热闹现象。教学活动切合学生实际,好玩有趣,问题层层递进,给人“跳一跳能够得到”的感觉,既满足了学生好奇探究的天性,又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首先从“生活中的滑梯现象”入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华老师先让学生“小试身手”,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出现的错误并没有及时给予纠正,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通过“在量角器上找角、画角”了解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及量角的单位,通过“尝试练习”暴露“量角时什么时候看外圈的度数,什么时候看内圈的度数”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学生在一次次的尝试中,脑、口、手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不断调整量角器的使用方法,逐渐悟出了“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以及“若角的一边与内圈的0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向的内圈的度数,反之则看外圈的度数”等重要的度量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由学生亲身体验,方法由学生自主发现,相信学生到最后收获的不只是“如何量角”这个结论,最重要的是经历了发现、探索与再创造的过程。
特级教师的课,教学严谨而灵活 ,细腻而奔放,重视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发展。每节课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们细细解读。解读如何从学生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解读如何把教学理念、生活实际与课堂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解读如何让课堂返璞归真,解读如何用行动诠释课程标准新理念……名师的课,让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