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打卡随笔
第二实验学校王亮亮
《静悄悄的革命》打卡第一天
《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佐藤学著,李季湄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译者序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的内心被触动了。是的,倾听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之前,在一本书中看到过有效倾听的五个步骤:
一、让对方说出内容
二、点头或用其他方法让他知道你在倾听
三、用简短的话语和关键词重复你听到的
四、描述你的感受
五、告诉对方,“你做点什么就可以帮到他?”
如果将“有效倾听五步法”用到课堂上,用到与学生的沟通上,不是更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吗?
《静悄悄的革命》打卡第二天
作者新序中,佐藤学说到,支撑我们每个老师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
一、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
二、专注教材的发展性
三、老师自己的教育哲学
佐藤学说,如果读者能读到这些隐秘的信息,那他将会感到很幸运。
对于这三点,我是这样理解的。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是指老师要在思想意识、行为层面真正的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上。尤其是在学生犯错时,可以批评她的行为,但不能攻击这个孩子本身。也就是说我们不接纳学生犯错的行为,但是我们接纳学生这个人。我们对他的尊重和爱,不会因为他犯错而减少一点点。这样,孩子在学习中才能体会到那种平等与快感,进而才会主动学习。熟悉感加好感等于遇见。当孩子们每天熟悉的这种学习模式,不断的给她们带去好感时,他们才会在学习中遇到更好的自己,才会爱上学习。
专注教材发展性,我的理解是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比如说,站在编写者的角度,站在20年之后来看教材,备教材,上教材,也可以试着编写本土教材。
老师自己的教育哲学,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观。每个人的价值观排序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老师的教育观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也许有的老师把班均分放在了第一位,其他的排在后面。也许有的老师把孩子的创新放在了第一位。也许有的老师把孩子内在的突破与成长放在第一位。也许有的老师把孩子的兴趣放在了第一位。
当一个老师,在每天,在每一节课当中能够把这三点都考虑进去,实践出来。那么这个老师不优秀都很难。
《静悄悄的革命》第三天打卡
第一次看到《静悄悄的革命》这个书名时,我有过很多猜测。今天在作者序中才看到,原来佐藤学介绍的教室里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与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用一句话表达就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
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自己很少与自我对话,与事物对话。不知不觉迷失了自我,没有了方向,没有了梦想。在某一段时间,只留下没有灵魂的躯体。机械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与生活。最近两年,我一直在试着与自己对话,试着了解内在的那个自我。当我看到了自己的那个内在小孩时,我似乎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成为今天的自己。当我一次次的突破自己的内在时,我感受到了满足欣慰、平静、开心。在与事物对话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奇迹。我吸收到了大自然的能量。我也创造了自我的奇迹。就是这么神奇,感觉很美妙。
今天在书中看到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这三组词,特别有感觉。也对佐藤学油然而生出一种深深的敬意。读这本书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由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转变为主动、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去阅读。
这本书是在2000年出版的,20年前,佐藤学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不得不让人惊叹。还记得当时我第一次听到课改是在2002年。我有幸被学校选中,去太原一所学校观摩三天。我记得当时在语文课上,看的是辩论会。在政治课上,学生模仿今日说法栏目播报。后来我们学校被当做课改试点,我做了很多示范课。18年后的我,再去回看当时的示范课。才认识到当时只是模仿人家的外在形式,并没有学到课改的精髓。又或者说太原的学校也只是在课改的外在做文章。并没有像佐藤学提出的课改这样从内在突破,真正的关注人的内在发展。期待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能带给我更大的内在突破,能丰富我作为教师的内在,能拉升我生命的高度,能提高我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