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完心理学老师给我推荐的香农·托马斯的一本书。
作者在写到“隐性虐待”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伤痕、残缺和坑洞都隐藏在受害者内心,并且操纵着他们的生活,施虐者的虐待行为伪装的如此之好,以至于受害者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视。”
这种心理上的虐待,又因为不同于身体上展现出来的暴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事后施虐者又会如同没发生过一样,而作为受虐者,他的内容即使已经千疮百孔,也很难与他人倾诉。
即使跟人说了,也会被人调侃成为“心理承受力低下”、“矫情”等等。即便是心理学在国内已经热门了很多年,但遭遇心理虐待时,仍旧有很多人选择了隐忍。
我以前在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时,记住了里面的一句台词:“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意思简单明了,如若将内心封闭成牢笼,那无处不是牢笼。
备受心理虐待的受虐者,会时常觉得困惑、痛苦、怀疑自己、怀疑人生,进而陷入无尽的自我迷茫和抑郁中。有很多抑郁患者,在迷失自我的时候或多或少,都遭受过类似的心理虐待。
虽然做为受虐者自己本人,或许还没发现什么是心理虐待的时候,就已经备受“心理虐待”侵蚀,就算是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也会忽视心理虐待的事实。
很多人会觉得,不就是说几句、骂几句吗?何必去在意如此之多呢?何必心眼这么小,就在意这一句不会对你造成肉痛的话语呢?
但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千万不要小瞧心理虐待带来的伤害,虽然它不像动手搭在身上那样,留下受伤的痕迹和伤疤,但它却可以令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伤痕累累,以致于从心底开始崩塌。
它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摧残往往是毁灭性的,可以让一个原本身心健康的人厌恶自己、厌弃世界乃至对人生绝望——却还不自知。它会让情绪全面崩溃,让外人看起来并觉得你才是疯癫的那一个。
书中还着重强调了遭受过心理虐待的人很难清楚地表述自己受到的伤害,也就是说治愈和康复是有难度的。被虐待而无法自证,这是受害者的悲哀,是施虐者的狂欢。施虐者就像披着羊皮的狼,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无辜、弱小、善良的角色里,用各种办法让受害者成为让别人看来“你是不是疯了”的人设里,而他用披着的羊皮迷惑了所有人,让旁人相信他是好的,是受害者,是被人欺负了。
还记得《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吗?电影里的松子,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认可她的人,但她遇到的每一个男人,都在嫌弃她继而抛弃她。她的童年,一直渴望得到爸爸的爱,可是父亲一直吝啬给她笑容,有一次,无意中做了个鬼脸换来父亲一笑,从此以后,松子无论做什么,她都会条件反射般做鬼脸,可笑的鬼脸之下,埋藏着松子对父爱的卑微渴望。
但这么做的结果,最终却只换来父亲冷漠的背影和严厉的训斥。
我记得松子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我尽最大的努力响应父亲的期待,成为父亲心目中理想的女儿。然而还是久美赢了,父亲一回家,就会祭拜祖去祭奠祖先牌位前,会先去二楼看久美,询问她的身体情况,对她说尽温柔体贴的话,在我面前,却吝啬于展露笑容。”
你看,电影里的松子,就是被父亲施行隐性心理虐待的对象,以至于,后来松子被养成讨好型人格,见人就讨好,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好,没能做到别人喜欢的样子。
所以她在遇到一个又一个的男朋友之后,还觉得是自己的错,自己没能做得更好,可她没发现,那些所谓的“男朋友”,实际上是一个个正在对她施行“隐性心理虐待”的人。
她也不敢说出索取的话,她害怕一旦说出那些话之后,得到的还是否定的答案,并且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没开口的话至少还在身边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松子,骨子里的自卑,慢慢滋养生长。
要想走出这样自卑又莫名难过的状态,不仅仅是靠受虐者才可以走出来,更多的是,要让施虐者明白自己正在做的事是一件多么“恶毒”的事,才能从源头去帮助受虐者改变这样的状态,如果走不出来,那可能真的成为“心理受害者”。
被心理PUA,与你无关,又与你有关 。
松子的那句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希望这句话,不要再出现了。
请相信你原本就很好,也值得更好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敞开心扉认清现实并尝试改变。受伤容易疗伤难,疗愈也许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开始,就好过原地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