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78
卷四·脉度第十七
2/4
原文: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原文译文对照:
~~~~~~~~~~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五脏的状况总是能从人体上部的五官七窍所看出来,这是因为五脏的气血总是自体内循历到至头部的五官七窍。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具体来说,是肺脏的气血与鼻窍相通,肺脏气血若气血平衡、阴阳调和,则鼻窍功能正常,可以分辨出气味的香臭。手太阴肺经之正经、经别及支络,皆不至于鼻,但其有别行支络汇入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故肺气得通于鼻。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脏的气血与舌体相通,若心脏气血平衡、阴阳调和,则舌头功能正常,可以品尝出各种味道。舌体并非孔窍,手少阴心经的别行经脉循着手少阴经进入心肌肉质,并向上连通舌根,因此使心脏之气血得以与舌体相通。心属火,肾属水,水火相济,故曰心开窍于耳。又因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其脉入于耳中,故曰心开窍于耳。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肝脏的气血与眼睛相通,肝脏气血平衡、阴阳调和,眼睛就功能正常,可以看到各种颜色。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通过颃嗓(鼻咽)、上连目系,故得通于目。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脾脏的气血与口腔相通,脾脏若是气血平衡、阴阳调和,则口腔就功能正常,可以感知不同食材的质地区别。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舌根),散行于舌下,故得气通于口也,使口腔能感知不同食材的质地区别。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肾脏的气血与双耳相通,肾脏气血平衡、阴阳调和,则两耳就功能正常,可以听到各种声音。手足少阳经之正经、手太阳经之正经,皆入耳中;足太阳经循经耳上角,又入脑中,即亦络入于耳;足阳明经在耳前上行,亦可络入耳中;手阳明经有别络入于耳中,其支络皆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表里相通,故肾气得通于耳。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五脏主藏精神,其脉手足六阴,气血络通六腑、归属五脏;七窍乃精神户牖。因此,若是六阴脉受邪入脏,则五脏的气血不平衡、阴阳不调和,因而七窍感知外界的功能就失常。六腑主贮水谷,其脉手足六阳,气血络通五脏、归属六腑。因此,若是六阳脉受邪入腑,则六腑的气血不平衡、阴阳不调和,会气血郁滞,因而发生痈疡外症。
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
具体说来是:外邪循脉入腑,则腑内不调,流于阳脉,因而阳脉之气血不平衡、阴阳不调和,使阳脉涩而不利,致阳气稽留、不和于阴,故阳气独盛。
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
若阳气太盛,则阳气不和于阴,则阴气滞涩稽留,因而淤血滞留,阴气独盛。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
阴气独盛,则不能和于阳,致阳气不能营运于内,这称作“阴脉关闭”,简称“关”;
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阳气独盛,不和于阴,致阴气不能营运于外,这称作“阳脉格拒”,简称“格”。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阴阳之气皆过盛,则阴阳各盛其盛,不能相互营运、相辅相成,这叫做“关格”。
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若见到“关格”的症状,说明患者内脏外腑皆已为病邪所侵,已经阴阳乖乱、气血不运,就不能尽享其天年而死亡了。
~~~~~~~~~~
老黄历择吉,2024.7.2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77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