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在哪里学、在什么地方学等,以及人的情绪状况、专注程度、直觉感触等,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
这一发现说明,大脑处于适度亢奋状态也好,非亢奋状态也罢,其储存进去的单词数量是大致相同的:总之都装进去了。但是,在后来提取记忆信息的时候,大脑一定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了这些信息。那把大脑里面的“提取钥匙”需在大脑处于与之前的状态相同时才会显得最清晰,无论是嗑了药还是清醒着。不过,一旦考卷上直接标出了“类别”提示,那把钥匙就显得多余了,因为已经有一把“外来钥匙”放在了眼前。
这么学就对了考试成绩的差距让人意外至极。之前在同一间屋子学习的小组,平均能记起那40个单词中的16个。在两间不同屋子学习的小组,平均能记起24个。就这么变换了一下学习场所,竟能使记忆的提取能力提高40%。借用实验报告主笔者的话来说,这次实验显示出“环境背景的变换大大提高了记忆力”。
丹尼尔·威林厄姆(Daniel Willingham)是一位指导课堂学习技巧应用的顶级权威,他曾这样建议自己的学生:备考复习时,不要直接照着笔记复习。他对我说:“我告诉他们把笔记放到一边,重新整理学习材料,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重点概述来。这样做,会强迫你把学习材料都过一遍,而且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过一遍。”
要建立并维持一套外语词汇、科学概念或其他信息资料,他发现的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拉得更长。
经过了5年的历程,巴利克一家把最高得分给了以最大间隔来学习、总持续时间也最长的那一份词汇表:每两个月一次、总共26次。那份词汇表的最后考核得分是76;与之相比,每两个星期一次、总共也是学习26次的那份词汇表的最后考核得分是56。
研究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与距离考试的时间间隔按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如果距离考试还有一星期,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过后的一两天之内(20%~40%)。如果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之后的3~5星期左右(10%~20%)。不过,如果间隔时间比这再长的话,则拖得越长,考试成绩反而下降得越厉害。
“总的来说,”他总结道,“这次实验的最佳结果属于先花了40%的时间来阅读和学习,然后开始凭记忆尽量背诵的那一组。无论是更早开始背诵还是更晚开始背诵,效果都比这要差一些。”而高年级学生的结果,百分比还要更低,接近于1/3。他写道“:要获得学习与背诵的最佳搭配效果,最恰当的比例是阅读和学习只占30%。”
考试,或者叫背诵、自测、预考,随你喜欢怎么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技巧,其作用远不止于作为检测知识掌握水平的工具。考试能捣毁“熟练度”给人的假象,正是这东西使得我们以为自己已经会了,还以为我们是不擅长考试的笨蛋。考试能增加学习时间的价值,带给我们事半功倍的效果。预考还能预先让我们看到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接下来该怎么搞定这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