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 句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总装出取悦别人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很少。”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原 句 译 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我的学习心得:
1、巧言令色者,就是花言巧语之人。这些人说话完全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是出于顺应权势之人的目的,察言观色,逞口舌之能,取得功名利禄。历史上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等人,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佩戴多国相印,尽显一世威风。但这样的人,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所以,孟子曰:“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他们是不能被称为以“仁、义、礼"为本的“大丈夫”的。
2、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是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对事业,“主一无适便是敬。”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以探究的态度去做事,才能发现其中的趣味。才可能由发愤忘食的敬业发展到乐以忘忧的乐业。反之,则“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与人交往,以诚信为要。“极喜时莫与人物。”在自己高兴得意忘形时,我也不要随便许诺给别人东西或事情,因为这时常会随口许诺自己很难做到或不能做到的事。人往往逞一时心口之快,随意承诺于人,误认为是尽显豪爽之气。但事后失信于人,落个不忠不信之名。
“传而不习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列宁曾讲过: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个世界上,不缺夸夸其谈之人,但缺埋头巧干之人。知易行难,想了就去做,克服拖延症,一点一点地落实到行动上,事情才会改变。只有我自己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变了,我的处境才可能有所改变。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我想要什么样的“果”,就先要种下什么样的“因”,有因必有果,凡事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