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4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比较重要,而在西洋社会中,差序格局也同样存在,但比较起来不那么重要。这两种格局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清,在事实上常常是并存的,不过可能各有偏胜。
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家”的性质
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可以称作“小家族”。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是在大小善,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不是“大家庭”,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却不是“小家庭”。后者比前者更复杂,两者所用的原则不同。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主要事务是生儿育女。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
但中国的家在结构上的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但在父系方面,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以内所有父系方面的家属。
在人类学中,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这里所谓的族,是由许多家组成的,是一个社群,可以叫做“小家族”。大家族和小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家属的结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
在人类学上,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为了要经营这些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家庭一样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但不论大小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长大后离开。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而在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与其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在中国家庭里有家法,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在乡村间,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日常可见。
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是把生育之外的功能拉入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
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养成的性格。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