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年春,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和家人来孟家原看桃花。和许许多多游客不一样,不单是为了领略桃园春色,而是重新体验一下心中那个最为干净清洁的地方。与很多人说起搞好农村卫生文明建设,我就会提起它,提起那里的水果(柿子)和干净的院落、农舍。然而,一上原不久,便被山坡上梯田里那层层叠叠的桃花所吸引。灿若烟霞的桃林,一片片像轻盈彩云一般,煞是艳丽夺目,秀色可餐。在日常的会议上和报纸上,我了解到孟家原村在大力宣传“孟姜红”桃子,也看到过不少诗人对孟家原桃花的浅吟低唱,这次我是真的开了眼界。未曾想到,这里竟然是孟姜女的故里,无论如何,我觉得这个创意的打造非常好。我工作在距离此地不到20公里的印台区,那里往北不到2里就有孟姜女祠,是姜女寻夫归来的成仙之地。再往北十几公里,还有哭泉,也是那个美人的遗迹所在。现在又有了姜女故里,真可谓把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诠释的完整了。再看那些吟咏桃花的诗歌,将那位2000年前的凄美故事和质朴的纯真爱情完美的结合,岂不是天作之合?自古以来,桃花诗很是美丽,因一首《桃夭》,一首《过城南庄》,一首《桃花庵歌》而被人吟诵。桃花人面,人面桃花,多么贴切的比喻呀。姜女寻夫,凄怆美丽,令多少人感慨、欷歔不已?在姜女祠的石壁上、碑刻上,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对那位民女的颂扬,可真是名垂青史啊。虽然她只是个传说,可她的故事颂扬的是真善美,所以受到世人们的代代传颂。看着成群结队来踏青的人们,我就想,其中的少男少女们是否在桃林中传递情物?是否也会当着心爱人的面说出要向孟姜女和范喜良一样的挚爱呢?当然,他们不可能会有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和不幸,但海誓山盟的范例就在眼前土地上,这就很有意义了。我上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十分干净的场院,近处人家也很整洁,就使我不得不回想三十年前的事了: 第一次到孟家原村,是1983年深冬,自己还在郊区文教局教研室工作。一天,局里车把我们送到黄堡镇上。天没有下雪,却很冷,用棉花做的棉袄虽然合身却抵不住寒风刺骨。下车后,浑身冻得发抖。几个同事也来回运动着取暖,眼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主任。从镇上到各自去的学校都有段距离,走到学校既赶不上饭点,时间也很晚,何况村办学校教师都在群众家里轮饭吃。一顿羊肉泡给浑身增添了热量。步行到孟家原村小学时,暮色即将笼罩大地。学生已经放学,褪去吵杂的校园,异常安静。一截冒出浓浓黑烟的烟囱,引导我走进那个房间。果然,校长和两个年轻教师围坐在炉子边。校长尽管是本村的,多数时间却在学校。两个年轻教师,一男一女都是本村的。听说局里来一个年轻人到学校,自然留下来,其中晚上要住在那个女教师家。寒暄过程还没结束,门外传来高音喇叭里阴阳顿挫的声音,通知村民,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至于是中央哪个台现在记不清了。八十年代初,城里有电视机的人家都很少,在农村就更少。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政策深入人心,村民积极生产的热情空前高涨,种粮食、搞经营,解决了吃饭问题,手里有了人民币,加上村集体还有收入,给村民分红利,具有智慧的孟家原村民很快富了起来。房盖好了,置办家什很有时尚观。沙发洗衣机不在话下,黑白电视机几乎普及。村上给学校也买了一台,尺寸当然是很大的,就放在校长办公室。
夜色浓烈起来,自己抓紧时间把要完成的任务交代清楚,再抓紧时间完成一部分。电视节目时间快到时,校长一个眼神,男教师利落地把电视打开。在孟家原看中央台节目,而且是与孟家原村有关系的节目,一定很好看。校长提前透露,初秋,中央电视台到村里录像,什么主题不太清楚。初次到此村,好奇心极强,看节目心情更加迫切。中央屏幕上打出“全国卫生村---孟家原”时,几个教师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看着自己专注的样子,露出了自豪的微笑。尽管是黑白电视,随着播音员的话音,画面上出现孟家原村整个面貌。由远及近,展现的是秋季景色。房前屋后不是挂满果实的柿子树、苹果树,就是摇曳的鲜花和各种蔬菜。镜头不停转换着,近二十分钟的专题片,印象最深刻的是水窖和厕所。水窖处于整齐干净的院子中间,窖口用水泥磨成,又圆又光又滑;窖窖有盖,有木制、有水泥制,都呈圆形,中间镶进或灌进一个手把,方便精巧;窖不深,未见辘轳,吊水用绳即可。厕所有盖在院里的,也有盖在院外的。形式大小相近,似棚有围墙,似房有大的缺口。最有特点的是墙面都被刷得锃白,座座一样、家家都是。四周有绿树衬托,与窑面墙的白辉映出特有的风格。称奇的是墙面上写着的“男”和“女”,几乎大小统一,位置接近,仅仅因颜色不同,方可区别主人是谁。男女两字,或黑或红或黄土色,像印在白墙上,格外鲜明,实实耀眼。两个年轻老师,跟着镜头,用手指着画面议论着,谁家的房子、院子,哪一条巷道,清清楚楚,神情激动,时而站立时而坐下;校长一会儿笑笑,一会儿自言自语。直今,自己都不能体会出他们那种感受。因为几十年过去,没有机会上电视,更不用说是中央电视了,提起此事一再感叹孟家原村的厉害。原来,爱清洁讲卫生,就是孟家原村人的生活习惯,而且已保持多年。谁也想不到,良好的卫生习惯,整洁的生活方式,也能得到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机会。
看完电视,校长情绪高涨,打个招呼,起身出门。乡下的冬夜,静谧安详。炉子里的火热一阵一阵往身上烤,与两个年轻教师攀谈起来。因为不熟悉,说些电视上的事。他们说,讲卫生不仅是习惯,还是孟家原人评判一个家庭孝与不孝、和睦不和睦的一个标准。用谁家院子扫的早与不早、厕所打扫的干净与不干净,来断定这家主妇或儿媳妇勤快不勤快、贤惠不贤惠。仔细回味,老百姓说话做事都有讲究。农村媳妇早早起床,给老人倒便盆、打扫卫生,一定是个勤快贤淑之人,也证明此户人家教子有方,治家有道。家风村风都是用文化做底子的。即使文革期间,孟家原人仍注重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耕读兼做,因此走出农家,在外工作事业有成的人很多。一阵冷风顺着开门声溜了进来,校长走进办公室,手里端着什么东西。走进细瞧,原来是盛馍的小竹箩筐里,满满装着红皮柿子。以前见过柿子,有方有圆,有黄有红。方的个大一点,去涩放软可食,圆的多是小的,放到棚架上放软再吃。没想到,校长拿的柿子异常个大,几乎占满他的手掌。皮红发亮、长圆形,拿起一个,五指分开托在手里,红红圆圆、冰冰凉凉。校长说,太凉,放到炉子边热一会。稍时,男教师拿起一个递给我。两个手捧着,掂量几个回合:温温柔柔,软软绵绵。不忍心揭开裹着浓汁的薄皮,不大功夫,还是耐不住诱惑,学着他们的样子,慢慢揭开一个小口,情不自禁吮吸。先一小口,甜味入脑;再一大口,丝丝滑滑,如蜜入胃;贪婪的动作连续不断,直到汁干剩肉,方抬头暂歇,又慢慢咬嚼……光阴如梭,三十多年过去,干净整洁的院落和皮薄、肉细、个儿大、汁甜如蜜的柿子,还香香地甜在心里、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弹指一挥间,我不再是那个初出校门的女子了,而孟家原也不是那个看着黑白电视、用白灰粉刷墙面的样子了。新农村建设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通村道路平整宽畅、水泥楼房精致结实、别具一格而又传承古老的民居,洋溢着喜气的村民……一个桃花源的幽境展示给了我。此刻,很想即兴赋诗一首,但太多的妩媚陶醉了我,竟然不知该如何起头了。耳边响起唐寅的那首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