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这样触动心弦的文了,含着泪看完结局,以战争为背景,难得的厚重又细腻,看完之后沉浸在阿瓒和冉冉的故事里很久缓不过来,无法抽离。我不愿称它为一个悲剧或虐文,我想它是一个凄美壮阔的故事。
文字太轻,功力不够,无以言表十分之一,只能在深夜刚看完文情感不能自抑时写下一点想法,希望能够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知道。
在读《白色橄榄树》之前,我对于战争的认识仅限于历史课本上的描述,战争的血色,也只是照片影像传递的遥远回忆。我会在历史答卷上客观评价战争带来历史的进步,沉重地缅怀先烈英魂,却忽略了战争的余音。而这本书告诉我,幸存者的痛苦。
文的开头就是战火纷飞的东国,李瓒是擅长爆破拆弹被派出国的维和军人,宋冉是战地记者。一次救助催生了东国硝烟疮痍里的缘分。在一次逃亡中,两人在沙漠中看到了海市蜃楼,金黄的沙延绵起伏,湛蓝的天一望无际,沙原遥远的地平线上,浮动着白色的橄榄树,洁白无瑕,象征对和平美好的期盼。
他们之间从相识到相知,是淡淡的平静,却充满着安好的爱意。他会记下一两句平淡寻常的日记,她会在火锅店微笑过后转身强压眼泪,他们在战前黑暗小巷里跳一支舞。926事件过去后,他们是漂浮在这世界的两座孤岛,一个重度抑郁,一个心理障碍,无处安放,无人理解。唯有彼此,这两颗孤单的心紧靠才能取暖。就像书中所写,也只有他们相信,曾经真的见过那颗白色橄榄树,那是他们的信仰,是见证、是理解、是依靠。
可是冉冉忘不了要记录,阿瓒也忘不了拆弹。
他们终究是属于这片疮痍的土地。
阿瓒说,他想要的,只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仅此而已。可这么简单的心愿,却比登天还要难。在以为他的女孩已经死去时会世界崩塌般哀嚎,在被恐怖分子囚禁后惨遭非人折磨“已经不知今夕何夕,甚至已经不知战争结束了”时,他却竟还如孤鬼一样在那白色的陵寺附近游荡,不肯离去。因为那是他们最后分别的地方,他以为他爱的女孩的灵魂,永远在此。他被找到时,已经神志不清,最后被诊断病情为极其严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战争,带走了死者的身体,也扣下了幸存者的灵魂。牺牲了的是英雄,幸存下来的却是诅咒。阿瓒被找回来了,可是他的灵魂被永远禁锢在了东国的硝烟废墟里。“苦难是令人厌弃的,大家都不愿意去面对和正视。所以,幸存是丑陋的,遗忘是无声的。”在那毫不起眼的战争纪念日里,有多少人缅怀了过往,又有多少人关注了战争的幸存者?英雄被人铭记,刻在石碑上;幸存者被人遗忘,面目全非。
是啊,在我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名字,我会尊敬,会沉痛。可是对于幸存者却知之甚少,甚至刷微博偶尔刷到的关于老兵新闻都是滑过去的,真的很惭愧。 时间的脚步总是不停歇的,我们国家的近代史在渐渐远去。现在我生活的年代是最后还有幸存者,慰安妇和老兵的时代,但他们也在迅速凋零,他们没有牺牲被写进史书,渐渐就会再也没有人记得。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一样,当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们时,他们真正地消失离开了,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很多幸存老兵,并不像阿瓒一样“幸运”,有部队的保障,有宋冉的爱护,他们往往孤老终生,生活困难,然后不体面地离开。真的是悲伤和深深的无力感。 最后,阿瓒与PTSD抗争十年后还是自杀了,我不觉得气愤,反而我跟宋冉一样的心境,觉得阿瓒,辛苦你了,努力坚持了这么久,你真的很好了。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战士的墓志铭:“别把我埋得太深,兄弟,如果有人侵略我的国家,请叫醒我,我会爬起来继续战斗。”没有办法不动容,那些年轻的墓碑,埋葬的是对这片国土的热爱。分不清究竟是山岗埋葬了这些墓碑,还是墓碑堆成了山岗。
真的由衷地感激我的祖国,和一直保卫着整个国家的军人。他们给了我们无需参透重大意义,就这样无知生活下去的理由,不用在枪林弹雨中大彻大悟负重前行。
阿瓒和冉冉带来的悲伤,也许很快会消散,
但他们的正直善良与力量,历久弥新。
那颗白色橄榄树,其实一直都在,你我不曾见到过,但心中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