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时间管理感兴趣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效果还是不理想,总觉得时间对自己而言是个奢侈品,一边让人心疼的流逝,一边又高效不起来。于是,持续关注,且一直在路上。
又听到这本《时机管理》(美国作家丹尼尔·平克所写),由若讲,很对我的胃口,是我的菜,不仅仅是多听几遍,还要做好听读笔记,听读——摘录——输出三部曲,会对书中的精华吸收得更高效。
时机管理即是精力管理
作者丹尼尔·平克认为选择“何时去做”,这个时机其实是一门科学,在不同的时机行动,事情的结果将大不相同。
时机管理是基于个人的精力管理。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以把需要分析能力的工作(创新型的)安排到上午,比如写一份研究报告,而把需要洞察能力的工作(浪漫型的)安排到下午或晚上,比如一场头脑风暴。
区分清楚我们所做的工作(包括完成的事务、日常的生活)与所需投入的精力的不同,就可以有的放矢做出规划与平衡,而不是跟着感觉走,“溜冰式”的处理。
然后再说说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的的、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的对时间敏感度不同的人的类型:
三种类型
根据睡眠时间将人们的昼夜节律划分为三种时间类型:云雀、猫头鹰和第三种鸟。
之前在新教育成长训练营——“新教育实验生活教师成长营”线上培训的讲座中听过猫头鹰和云雀(还有荆棘鸟)的说法,当时还挺纳闷是啥意思,在这本书中又听到了,颇觉熟悉。
云雀是早间型,就是早起很轻松,白天充满活力,晚上却非常疲惫(不少人都是若干年如一日的早晨四五点就起床学习充电,太阳升起时已经完成了几个版块事务学习了,我特别眼气,却屡屡兔头蛇尾,坚持不下去)。
猫头鹰是夜间型,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夜猫子,起的晚,到了下午或傍晚才会迎来精力的高峰(我呢,睡得晚这一点跟猫头鹰相似,却未必能做到下午傍晚精力充沛,真的是一头不得一头,徒然的熬得视力下降、面色暗黄、憔悴不堪还屡教不改……)。
还有第三种鸟,这种既不是纯粹的云雀,也不是纯粹的猫头鹰,而是处于中间,其实根据研究咱们大多数人都属于第三种鸟。
这种差异主要是遗传基因决定的,每个人的时间类型是不同的。
作者说三种类型无所谓好坏,只是不同类型的人每天的认知和情绪高峰到来的时间点不同而已。
若能把该做的工作任务和自己的时间类型匹配好,将人与任务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效率。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弄清楚自己在哪些时间段情绪、创造力、智力,是高还是低,就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这就是心理学知识与优质高效的生活学习相结合的魅力。
同时,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时间类型可能也会变化。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10岁的时候是一只小云雀,想想你我小学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起得很早,白天还精力旺盛,都说小孩儿是一种不需要午睡的“生物”,确实是有心理学和生理依据的。
等到十几岁到20岁,可能就变成了猫头鹰,想想看咱们中学、大学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熬夜,看看咱们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哪一个不是熬夜高手?
到了退休左右,睡眠时长变短了,早起又成了常态,又回归了云雀型。
寻找最佳时机
依据这些知识和规律,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这样才会事半功倍,相反则可能困难重重。
把通常需要警惕和清醒思考的工作移到高峰期做,把第二重要的工作或需要放飞大脑的工作推到情绪和认知能力回升的反弹期去做,把创意工作放在低潮期去做。
人类的大脑自身就有一套非常神奇的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去应对压力。主管情绪的杏仁核能够分泌一些帮助我们应对压力的“幸福激素”,比如内啡肽,这是天然的止痛药;还有多巴胺,它会让我们感受快乐。但这个机制的开关只有在我们回归平静时才会开启。
学着接纳和调节消极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有意识的训练,给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让大脑会形成一种惯性,能够很快地进入平静状态……
方法很多,只要用心。
学会顺势而为才是王道。
真正的高手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做事的时机。洞察“见机行事”背后的智慧与科学,方能掌握成败的主动权。Ycy38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