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曹魏的高柔担任廷尉。护军营士窦礼外出没有回来,上级领导以为窦礼逃跑了,于是发布了通缉令,将窦礼的老婆孩子都判定为奴婢。窦礼的老婆喊冤,没人能分辨真伪,只能将这个案子上报到廷尉这里。
高柔问道:“你怎么知道你的丈夫没有逃跑?”
窦礼的老婆说:“我的丈夫并不是那种轻佻狡诈不顾家人的人。”
“那你的丈夫有没有和谁有仇啊?”
“我的丈夫为人良善,没有和别人结仇。”
“那么,你的丈夫有没有和别人有金钱上的来往?”
“他曾经借钱给他的同事焦子文。多次要求他还钱都没有冀国。”
当时正好赶上焦子文犯事,被关押在监狱里。高柔就直接提审了焦子文。“你有没有借别人的前?”
焦子文回答说:“我家里太穷,不敢借别人的钱。”
高柔看着焦子文的神色有些不自然,继续问道:“你明明曾经借了窦礼的钱,为什么不如实说?”
焦子文知道东窗事发了,但是仍然嘴硬。
高柔说:“我知道你已经把窦礼杀了,你还是早早地认罪吧。”焦子文只能认罪伏法。故事出自魏志本传。
按:坏人和坏人是不一样的。有的坏人想尽办法干扰破案,有的坏人只想着隐藏案情。
像用钉子谋杀亲夫,但是对外说“被火烧死了”,这就是干扰办案。
像焦子文明明借了窦礼的前,却只是说“穷不敢借钱”,这就是像隐藏真像的。
窦礼外出没有返回营地,所以先问有没有仇人,再问有没有财物上的关联。得知窦礼曾经借钱给焦子文,并且多次索要未果,产生了嫌隙以至于引来了杀身之祸。所以高柔就能观察到焦子文神色不正常,话说的都不利索了,就明白他在隐瞒真像,一经审问立刻认罪。这就是善于断案的人。
02
原文
魏高柔,为廷尉。护军营士窦礼近出不还,营以为亡,表言逐捕,没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盈称冤自讼,莫有省者,乃诣廷尉。
柔问:“何以知夫不亡?”
盈泣对曰:“夫非轻狡不顾室家者。”
又问:“汝夫不与人有怨雠乎?”
曰:“夫良善,与人无怨雠。”
“汝夫不与人交钱物乎?”
曰:“尝出钱与同营士焦子文,求不得。”
时子文适坐事系狱,柔乃召问所坐,语次,问:“曾举人钱否?”
对曰:“单贫,不敢举人钱。”察其色动,遂复问:“汝曾举窦礼钱,何言不耶?”子文怪知事露,应对不次。
柔诘之曰:“汝已杀窦礼,便宜早服。”子文于是叩头服罪。旧出魏志本传。
按:慝与奸异者,奸必巧诈,慝唯隐讳。如钉杀其夫,而云“遭火烧死”,是巧诈也。如举窦礼钱,而云“单贫不敢”,是隐讳也。礼近出不还,疑为人所杀,故首问其怨雠,次问交钱物者。尝出钱与焦子文,而求不得,或缘嫌恨,以致此祸,于是察其色动,辞对不次,则隐讳之情得矣,故诘之服罪。是善察慝者也。
03
补
高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担任廷尉二十多年。高平陵支持司马懿,进爵安国侯。
04
感
我倒认为郑克不需要分的这么清楚。在我看来,无论是隐瞒事实还是给出错误的干扰项,都是一样样的。对于查案人来说,都是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才是破案之道。
其实如果单把隐藏真像这个事单列出来不是很科学,就像现在很多所谓的“证人”都不会开口一样。现在的人有人权,顾忌也有很多,所以只是知情不报的话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