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审视人生,而阅读需要一点时间。
我们每天给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当聊起说要每天阅读的时候,又总在说自己好忙,太忙了,实在没有时间,但每当复盘时,却又不清楚时间到底都花到哪里去了。
面对时间消逝,一事无成,又满满的负疚感…
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对于知识,我们很容易就能获取到,因此对于个人来说成为一名阅读者是迫切的。
除了时代现状需要我们具备阅读能力以外,阅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第一,大量阅读,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框架。
大部分人通过大量阅读,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过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去做研究,因为只通过读书去做研究,显然是不够的。
广泛读书是帮助我们去了解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分解、组合,最后融会贯通,进而给我们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
第二,多读书,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经常性地审视人生。
每个人的生活,都只是对所有生活状态的一个取样,天性使我们会高估自己这个取样的权重,而错过了很多种可能,而读书,是帮助我们跳出小我的捷径。
第三,读书是我们投入和产出比最大,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从中兴鼎盛到衰亡流放、从钟鸣鼎食到鸡鸣狗盗、从市井嘈杂到遨游星际,从远古蛮荒到科技展望,磅礴精进、引人入胜,是不是很想去了解?
对时间和经济不宽裕的大部分人们来说,读书就是最便捷经济的方式。
第四,多读书,可以帮我们交更好的朋友。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了一个观点,借书有利于男女之间的交往,因为借一次书,还一次书,至少就接触了两次。其实,如果考虑到他们可能还会谈一点书中的内容,接触的机会就远不止两次之多了。
现实中不论男女,因共同喜欢一本书,而展开的交友社交总比干巴聊更加有效又有质量。
第五,阅读可健脑。
通过眼睛看到,进入大脑进而识别文字,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大脑复杂的运算机制,通过不断的训练让我们很快可以识别每个字内在含义,不经常见到的字体,大脑需要不停地和之前遇到的相似体对比,进而识别。
阅读帮助我们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也帮助我们抵抗狭隘、思想控制。
第六,我认为阅读还能养成自律的习惯。
静静地坐着看一小时的书,就已经具备自律的能力了,你去看身边人能做到这点的真不多,你若是做到了,就说明你比较优秀了。
反过来想,既然阅读的意义这么大,阅读能力是刚需,那我们实在不应该纠结于该不该去阅读,而是要问问自己我们该怎么写作,方便更多人阅读,这才是更加有意义的纠结。
好的书本身,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世界,理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很多人会纠结该读什么书,甚至期望一本书能够改变他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
这显然没那么容易,同时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见识参差不齐,对甲影响深远的书,相对乙来说不一定会有那么大的帮助。
因此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去找一本书看时,或者是请人推荐,最后未必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我们应当放宽阅读的尺度,所谓融会贯通,就是广泛涉猎,才能做到概念和方法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