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看视频!
看着贾玲改编并主演的小品《你好,李焕英》,我随着剧情发展被逐步带入感情中,笑着笑着就哭了!
和李焕英嬉笑斗嘴的贾玲,为贾玲耍贫而哭笑不得的李焕英,是现实中无数母女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女儿和妈妈,多是相亲相偎的,既有母女之爱,也有姐妹之情。纵是女人的天性再自我与善妒,在女儿的眼里,妈妈也总是最美丽的,反之,亦如是。这两者,只有相亲相爱,永无相恨相杀。
《你好,李焕英》里,贾玲穿越到现实之前,那时的李焕英还是个羞涩的姑娘,贾玲就以“姐妹”的身份在她身边,看她青春正好、看她情窦初开、看她人生轨迹的转向。再后来,贾玲似隐身人一般旁观,看自己母亲李焕英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场景。那个年轻的李焕英贤惠又娇俏,尽管结婚多年并已有女儿,收到丈夫送的丝巾时仍然像个得到了心爱玩具的小孩儿,那么容易满足和善于感知幸福。
李焕英想家里有台冰箱,但当女儿贾玲买得了双开门冰箱时,她已不在。
李焕英想有一件绿皮大衣,但当女儿贾玲买回绿皮大衣却因尺寸不合适而再调换时,她已不在。
自古事难全!
那恨,不是母亲李焕英没有得到的遗憾,而是女儿贾玲的愧疚与自责,亦是她心中永远再无法愈合的一道隐隐作痛的伤。
小时候,不是独生子的我们,总爱在一番比较之下,心有不满地说,“我妈偏心”、“我爸偏心”。后来,大人们说,“小孩儿家永远都不懂大人的心!别说你们爸妈对谁好、对谁不好!哪个孩子你爸妈不用心养,你们都长不大!”作为孩子的我们撇着嘴不认同这种说法,但这话,却无形地印刻在脑海中。
有话说,“许多事情年轻的时候不懂,懂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最贴合它的,莫过于一份可怜的父母心吧!
看着身边的孕妇,这个东西不能吃、那个饮料不能喝,生病了不敢随便打针吃药,更有各种怀孕反应,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腰酸、肚子痛、腿抽筋、身体浮肿......生孩子时要在鬼门前走一遭,生完孩子又要承受休息无规律、耳根无清净、心神时刻被提着的“煎熬”。
可想而知,自己的存在,真是让妈妈遭了不少罪!
比“百年的媳妇熬成婆”更残忍的是——“十月的女儿炼成妈”!
前夕还是弱不经风的娇柔海棠,今朝便成了风霜冻雪都不怕的傲骨梅。一句“女为弱者,为母则强”,包涵了太多言语难以描述的沉重。
如果可以穿越,还不曾为人父母的我们,应该穿越到现实之后,提前去感受一下我们有孩子的心境与滋味。
从前看电视,总听得“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么一句话。当时还不以为然,可笑地认为,“皇帝又不让你去杀你爹娘,怎么就忠孝不能两全了!上个战场而已,就算死了,有高官厚禄在,他们不还是衣食无忧!”
曾经理解的孝顺就是全全的物质,给爸妈买的东西越多、越贵,就越能代表孝顺和出息。可渐渐长大,即使自己远离他们,也还是能明白,家长心里总是希望孩子能守在自己身边的。
志小守亲旁,志大走四方。
古是“忠孝不能两全”,如今却是“志孝不能两全”。
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却依旧在赌、在钻空子、在铤而走险。
这可能就是韩寒说的“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一个鲜活例子吧!
人生常难于取舍。
再孝顺的子女,相对家长而言,也总是前来讨债的债主——还得起吃穿用度,还不了含辛茹苦;还得起嘘寒问暖,还不了心心念念;还得起不离不弃,还不了逝者如斯。
老舍说,“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就那份心与爱来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李焕英和贾玲这对母女如此,天下母女也如此!
岳云鹏在看《你好,李焕英》时如此评价——“它没有在挠你,它没有在抓你,它就是在慢慢地刺你的心。”
失去,是蛰伏在孩子心中的一根芒刺。
我们愿意成熟,却不愿意成长,因为我们成长便意味着家长老去。
生离可忍,死别怎堪?
《你好,李焕英》,以一个喜剧的方式来细分悲剧,把笑悄悄换成哭、把乐偷偷换成痛、把不痛不痒刺激成切肤灼心,不过是佐证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罢了!
多想,我能赶在时光之前强大,护你无忧无怖!
多想,你虽有皱纹白发却不惧光阴,伴我今生你总在!
多想,亲情这场大戏,永不落幕!
——枕藏